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月出》乃是一种与月亮崇拜有关的原始歌舞,民俗中的“跳月”可证之。经学家所谓的“忧君”说和现代诗学者所谓的“月下怀人”说是不恰当的。《月出》实际上是指一种月下求偶原始风俗中的仪式性歌舞。  相似文献   

2.
《昭明文选》中赋体名篇佳作较多,所反映内容从先秦至南朝梁初,具有较强的时事性和相当的广泛性。而赋体中的多数篇目对"上巳"节日风俗已有记载,不仅对魏晋南北朝社会民俗研究有一定价值,对其以前风俗文化的考辨,也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库。"上巳"因时代而变迁,既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又能展现成熟的民族特色。因此研究《昭明文选》赋类中的"上巳"习俗对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是周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反映婚恋习俗的诗歌数量最多,最为丰富多彩.婚恋风俗中关于“媒”俗文化的描绘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鄘风·桑中》一诗,是“世族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还是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历代学者争论不休.其实该诗更多的是敢于大胆直率表露男女爱情的情诗,文章从卫鄘风俗近、男女幽会之地以及男女相悦之诗几方面论述了该诗的情诗特点.  相似文献   

5.
高一册新教材选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书上有了明确的解释,但“文化”一词难以界定,再加上当前“文化”大有泛滥之势,从烟文化、酒文化到风筝文化、豆腐文化甚至有人提出所谓的电子文化,弄得学生很难理解“文化”的含义。古代的“文化”,按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释为:一、指典籍,如《诗》《书》《礼》等;二、指人们的礼仪风俗。因此,“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也可以说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如: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前蜀杜光庭  相似文献   

6.
宋代清明节是融合"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于一体的一个多重主题、多种意义的节日。正由于此,宋代清明节的节日风俗也丰富多彩,包含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风俗活动。宋词当中有很多作品描绘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且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节日风俗中蕴含着古代人类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西游记》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吴承恩是否到过湖北蕲州,是否出仕过荆府纪善,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笔者是一个民间文学爱好者,多年来在民间采访,在对地方志、史和文人笔记的查阅中,惊奇地发现:蕲春有许多风俗与《西游记》有关,有许多传说与《西游记》结缘。今不揣浅陋,将采访与查阅的些微收获辑录如后,并略陈管见,求教于大家。一、“赛二郎神”的联想据胡朴安先生编《中华全国风俗志》(1923年6月上海广益书局出版)载:“蕲俗以六月某日赛二郎神。一人前导,山民呼行者,举行者名,则元人小说所载孙悟空也。是日蕲人无远近,皆来就观,辍市肆,肃衣冠,立于门,出只鸡百钱为寿,必请命于行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诸侯国和地区的社会风貌与人民生活。深入分析《国风》中的作品,可以发现各国不同的风俗民情及文化精神。从对《诗经.郑风》的作品题材、人物形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郑人爱情至上、勇于行动、坦然大方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 ,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 ,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 ,佐以相关史料 ,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 ,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 ,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有“学不可以已”一句,课本未作注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此句说:“已,停止”。我认为此句可解为“学习是不能够完毕的”。“可以”当“能够”讲,这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多举例证,关键在于“巳”当“完毕”讲的问题。《玉篇》把“已”释为“止也,毕也,讫也”,《集韵》把“巳”释为“卒事之辞”,可见“巳”有“完毕”之意。而且,这在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11.
《诗经》写到“裘”的共有9首,《诗经》中的这些“裘”既是蔽体、保暖之衣,又是身份、地位之象征,还是文化人格之体现。以裘为衣是对上古衣皮风俗的继承;裘为身份、地位之象征,其成因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羔羊比德,“羔裘豹饰”,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盐道》是李春平最新创作的一部力求全方位展示巴山盐道历史文化的小说,他突破了以往对城市和官场的书写,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写作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地域文化和风俗的书写等方面都有着精彩的展示.这部小说在历史与文学写作的交织中,建立了一种清新明丽的叙事风格,塑造了一批“良”“善”的人物形象,再辅以独特的地域风俗和巫文化描写,探索出了一条用文学写作发展地方文化的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13.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佐以相关史料,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传承,绝非照搬古人的家当,当文化领域的“搬运工”。我们需要的,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能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仅供参观的“化石”,而要成为历久弥新的尚品。《但是还有书籍2》:传递阅读的力量时隔三年,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在网友的催更下强势回归。它以“书就希望它被看”为主题,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待出版的《汉语文化学习词典》中收录的风俗词为研究素材,以词典编纂及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将风俗词分类并根据分类提取恰当的释义参数、建立完整的释史模式.风俗词的释义参数及释义模式,将华夏文化的意义内涵和文化外延充分囊括,充分发挥文化词典的工具效能.  相似文献   

16.
朱珂 《华章》2012,(19)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两者也存在分类方法、“小序”、“总序”的不同,相对于前代著述所作的创新也各有特点,本文就两者的差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两部游记散文——《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描述了欧洲五国的文化、风俗、人情,表现了朱自清学习本国文化要与学习外国进步文化相结合的一贯主张。两部游记在艺术上有着“全写口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等特色。  相似文献   

18.
练习七     
<正>临近春节,学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烟花爆竹文化”研究活动。作为组长,请你完成下面任务。1.燃放烟花爆竹和其他风俗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请你补写下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古诗词中有很多反映传统节日风俗的内容:“(1)______,(2)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出作者在中秋节赏月时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为人,在我看来是很痛苦的——“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鲁迅为文,在我看来更加痛苦——一种鲁迅特有的痛苦。它是“孤独”、“无奈”和“失落”的混合,并充满悖论。于是鲁迅说:“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一.《孤独者》:“受伤的狼”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1就我个人而言,鲁迅的小说中,我最喜欢《孤独者》2。  相似文献   

20.
李继高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F0003-F0003
历代有识之士皆重视民俗(风俗)文化的研究和改良。我国古老的典籍《礼记》中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教诲;《汉书·艺文志》提出“观世风,知得失,自考正也”。“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苏轼强调:“人之寿天在之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