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一向以精彩的游说辞著称,它的游说之辞被誉为“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秦兵压境,转瞬间攻下十八座城池,盟国齐国坚持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相助,而赵太后爱子情深,不肯让长安君冒险,于是君臣冲突,赵太后暴怒,事情变得无法控制,国家处在灭亡的边缘。这时老臣触龙上前娓娓几句话,就让事态缓解。赵后最终派长安君为质,齐国出兵,秦兵之围解除。同样是劝赵太后,同样的理由,为什么其他的大臣惹得龙颜大怒,触龙则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触龙掌握了…  相似文献   

2.
3.
做事、说话,都要注意动机、方式和效果的统一。《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众大臣和触龙可谓动机相同,都是为着说服赵太后,好让长安君质齐,从而换得对赵国的援助,以解被秦围攻之危。但是他们采用的劝说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读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心中感慨颇多,左师公心机之过人、游说之巧妙、用情之深切,让人思之再三,叹为观止,故不揣浅陋,率性成文,以抒浅见。  相似文献   

5.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6.
李怀中 《学语文》2004,(4):53-53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的言论和活动。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笔纵横,论事周密,语言生动活泼。《战国策》里有许多精彩的篇章值得我们细细探讨,《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7.
“徐趋”应作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2003年5月第一版)对所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入而徐趋"的注释是:"[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窃以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面对的形势是别人不能说,世无法再说的一种僵局。面对僵局,心系国家安危的老臣触龙,如何打破僵局,使太后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激赞触龙用谈养生、拉家常的方法取得了进谏的成功,实际上我们忽视了面对盛怒的太后,面对就不打算听取大臣任何进谏的太后,如何做才能让她不生气,能够进得去,能够站得住,能够不被她唾出来,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9.
胥伟 《现代语文》2006,(8):81-81
我国古典历史散文<战国策>,是一本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该书有极浓厚的纵横家色彩,里面的谋臣策士长于论辩善于说理,在他们的如簧巧舌面前诸侯的征战甚至于天下分合尽在三言两语、摇唇鼓舌之间,白可成黑,方会变圆,死亦复生.他们的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极具感染力,是语言艺术的巅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我看来,这些擅长语言艺术的人就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能够将语言作为自己的千军万马,用三寸不烂之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高中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的触龙就是这样一个用词遣句的高手.他在劝说赵太后的过程中就运用了兵法技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释“入而徐趋”之“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仅是历久传诵的优秀历史散文之一,而且还是做思想工作的成功范例。通过对该文的解读,从中领会触龙在国家危难之际是如何应用"说"的艺术魅力,巧妙地做通赵太后的思想工作,一举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就做思想工作的艺术而言,其说服力与说服方式的完美结合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14.
15.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新教材将“少益耆食”注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稍微渐渐”连用,来修饰“喜欢吃东西”,显然诘屈聱牙,语意不畅。原因何在呢?原来就在于将“少益”之“少”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16.
王晶 《现代语文》2013,(7):36+161
有学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揖"字应读为"yī",否则有误导"揖"同"胥"之嫌。我们认为,这里的"揖"字还是应读为"xū","揖"是"胥"字之误,这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读破"现象。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强调的是字的形、音、义的结合。就讹字和通假字来说,读本字的音,才会让我们联想到本字的义。"读破"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文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高裕 《语文天地》2010,(12):85-86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  相似文献   

18.
笔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教材(2003年6月第1版)《触龙说赵太后》一的注释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其中的疑难语词剖析如下,以就教于方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其高超的劝谏艺术、精当的叙事手法、生动的语言描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劝谏是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言语行为,对劝谏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给当下劝谏工作提供经验指导。《战国策》真实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劝谏言语行为,《触龙说赵太后》便是一个经典案例。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触龙劝谏活动进行分析发现,整个劝谏过程主要包括叙事行为、施事行为和成事行为。触龙在劝谏活动中对话题的分解、转化,对语境的创设、利用都表明:要劝谏成功,必须在言语交际中掌握且遵守言语行为的规律——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