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笔者发现《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已经在当当的"6月新书榜"和卓越的"新书排行榜"连续上榜两周了,而且排名持续攀升.诗歌,如此"超脱"市场的读本,竟然被大家广泛地接受,并且受到读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谢春彦 《报林求索》2012,(5):164-167
<正>你所赋予的碧血已洒尽,你崇爱的歌喉喑哑无音,但愿我能成为你的骄傲,切莫忘掉我临终的微笑。——拜伦《耶弗他之女》节选我无法考证也无法追询已故的前辈画家岳祥书先生,是否披阅过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大诗  相似文献   

3.
1998年,上海。如何认识的细节也不记得了,只记得他一直用的名字——Kino。其实更确切地说,他的名字应该是Byron(拜伦勋爵),英国诗人的拜伦。他迷恋诗歌、网络和音乐,当然,还有亦舒。那时他每次在聊天室出现,都必然带来那一句拜伦的名句——你已葬的爱情胜过一切,只除了爱情活着的年月。  相似文献   

4.
去年《读书》第一期载罗志野同志《不是拜伦的诗》一文,原文很短,照录如下: “去年一月十三日《光明日报》‘东风’上发表了杨静仁同志写的一首诗‘访罗马利亚诗二首’,其中有两句: ‘严冬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不朽的警句, 对达契亚人的子孙们……’这诗显然不是拜伦的,而是雪莱的,一翻开《西风颂》十四行组诗,最后一首的最后一行: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我的探讨新闻实务的作品<采访述要>出版后,社会反响有一点超过我的想象,给了我进一步研究亲闻实务的信心,学校在那一年给我安排了"深度报道"的课题和课程,给我提供了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应用、传播、整合、检验、改进、提高的平台,促使我在"深度报道"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深思考、深呼吸、深探微.  相似文献   

6.
摩罗是笔名,取自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摩罗”这个词出自梵语,意思是恶魔。而最早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文人,则是以拜伦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人们。而今,一名中国青年自己把自己叫做“摩罗”,显然不是无意为之。在他的《中国文人》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使用“摩罗”这个笔名的原因:“我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可以没有名气没有桂冠,但我决不可以没有自我,决不可以没有独立人格。我一定要把自己与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中国奴隶区别开来。倘若  相似文献   

7.
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这一二级学科在1998—2011年之间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分布,厘清了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历史轨迹,更好地为我国美学期刊建设及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春青教授对于连的辩护,我很赞成。我也是从于连对一些中国传统概念的分析得到了启发。比如,我在《中国的书写艺术》一书中就参考了于连对"文"这一概念的深刻见解,同时对诸如"力"、"神"等其他概念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我认为这种探讨是最有用的、最必要的,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于连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引起中国学人的关注,我当然为他高兴。  相似文献   

9.
<邯郸师专学报>创刊于1991年,2005年升格更名为<邯郸学院学报>.近几年来我刊以"弘扬学者精神.关注学术研究"为办刊宗旨,本着"人无我有,我有且优;他有我优,他优我新"的原则,精心打造了"学术名家研究"特色栏目.  相似文献   

10.
王立 《出版参考》2007,(7S):22-22
近日,笔者发现((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已经在当当的“6月新书榜”和卓越的“新书排行榜”连续上榜两周了,而且排名持续攀升。诗歌,如此“超脱”市场的读本,竟然被大家广泛地接受,并且受到读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小说家论集台北:人间出版社,2008近年来,我的出版于1980—1990年代的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诸书陆续重印,《论小说十家》却是个例外。也曾有供职于中国大陆出版业的朋友来谈,我以"没有必要"推辞了。说没有必要,是因该书为写于不同时间的论文的结集,所收诸篇"质量"不大均衡。当然我也知道,因此书涉及多位作家,征引率一向较高。今夏(2007)吕正惠先生建议重编后在台湾出版,我也以"没有必要"推辞,他却最终说服了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交媒体的渗透,不经意地偶然接触新闻和被动学习知识成为常态。人们可能认为,即使不去主动寻找新闻,也可以在日常的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保持消息灵通,间接地获得对时事政治和公共事务的了解,这被称为"新闻找到我"感知。本文关注"新闻找到我"感知与社交媒体知识效应的关系。采用配额分层抽样方法对中国网民在微博中的新闻使用和知识学习情况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微博新闻使用有显著的知识效应,但受到"新闻找到我"感知的潜在干扰,高"新闻找到我"感知通过阻碍人们在微博新闻使用中的政治兴趣获取,给政治知识学习带来了间接的负面影响。该结论提醒我们,培养公众主动关注和寻找新闻的动机和行为,仍然十分重要。本研究也为"新闻找到我"感知与知识的路径关系提供了补充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6月4日电:《李源潮在四川调研时指出: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法》,这条新闻报道促进了我对本馆"镇馆之宝"的调查深入,激发了我对相关档案信息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来信     
<正>用事实说话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这学期,在媒介管理这门课上,老师频频提到"全媒体"这个词,而暑假我在报社实习的部门,也向我介绍自己是"全媒体周刊"。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媒体"这个词变得如此火热,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学界几乎没有对"全媒体"进行过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全媒体"很像是媒体在技术冲击面前抓到的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在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交流访问,整整呆了一年.牛津是座享有盛誉的大学城,"书"可以说是牛津城的核心字眼:牛津大学是世界各地莘莘学子梦想.读书"的一流大学,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以学术为己任的"出书"的历史名社,我所在的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是"研究书"的知名教学和学术机构,而在牛津城里更是聚集了"卖书"的众多大大小小的书店.其中,最为知名的当然非Blackwell莫属.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赵玉洁就工作经历、学术研究,接受了本刊专访。问:你是何时开始日本侵华档案整理研究的?答:我是日语专业毕业。1990年,我通过考试,进入吉林省档案馆,从事日本侵华档案整理研究工作。我进馆就参加了以"满洲中央银行全宗"为主的日本侵华档案案卷级整理工作,一干就是19年,其中10年工作人员、9年副处长。这期间,我一心扑在馆藏日本侵华档案整理、翻译、研究工  相似文献   

17.
我错了。一年前我离开了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的世界毫无意义,因为互联网我变得"黔驴技穷",它在"腐蚀我的灵魂"。一年来,我不再点击页面上的"大拇哥",而是用更形象具体的方式"在网上冲浪""检查电邮"或是"喜欢"某种事物。如我所计划的那样,我成功地保持着"离线状态"。我不再受到互联网的束缚。而现在,我本应告诉你们"离线生活"如  相似文献   

18.
报刊集萃     
我曾向一位从事哲学研究的中山大学老教授提出了个很俗气的问题:"何为幸福之道?"老人没直接回答我,却递给我这句话:"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将遇到三种人。一种是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9.
"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趣由来已久。1913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他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1954年,我完成了个人的首个研究成果——《南海贸易:南中国海华人早期贸易史研究》。由于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丝绸之路"更多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学界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问:从您1997年提出"本体意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但从您的历史回顾中看,其实早在之前十几年就已经有了"本体意识"的萌芽了。宁:更准确地说,关于新闻史研究要寻求自身特性,我早在1981年一篇题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1]的文章中就已经有过论述,只是当时还没有明确使用"本体意识"这个概念。有这个想法是受到王中的启发,他多次和我讨论过新闻史研究特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