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除了受智力影响外,更与环境产生着交互作用。通过环境影响与教育介入,适应能力是可以得到改善与提高的。学校、家庭、社区是智力落后儿童生活的三个主要生态环境。环境生态课程是弱智教育理想的教育模式。本论文以此课程理论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潜能,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支持的生态化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建于1986年6月,在卢湾区教育实施“零拒绝”后,学校招收对象为中、重度智力障碍、自闭症及多重残疾儿童少年,是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一贯制学校。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单调和狭隘,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式,改变了培智学校的课堂。为了提高智力障碍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绝对感受性低、注意发展速度缓慢、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而产生的特殊需要,充分开发利用资源,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化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4.
正培智即培育学生的智力。培智教育特指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在这种特殊教育中,生活语文是培智教育的基础课程。这里的"语文"之前加上了"生活"一词,就把普通语文做了特别的限制与说明,即从生活需要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也就是说通过简单的语文教育,引导智力障碍学生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生活"在培智学校中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教会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支持的生态化教育模式的提出 近年来,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已成为我国培智学校的主体。智力不足导致他们适应能力的缺陷较严重。适应能力除直接受智力影响外,更是与环境交互的功能状态。适应能力作为生活的重心,有动态、可变的特点,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支持便能增进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要求培智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纳入教学体系,智力障碍学生需要接受社会生活适应教育,消除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希望对促进培智学校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教育》2013,(10):66
苏州市金阊培智学校自1985年创办以来,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现代化为核心,以创全国一流特殊教育为目标,在"学会补偿、学会生活、学会服务"的办学宗旨指引下,为保障智障儿童享有平等优质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坐落于苏州古城中心,占地面积3455m2,建筑风格蕴含姑苏园林特色,是一所主要招收3至18周岁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涵盖学前教育三年、义务教育九年、职业教育三年的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8.
当前培智学校的学生是以中重度智力障碍为主,同时伴有学习困难、语言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为了使这些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校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积极建构培智学校社会适应性课程,努力探索培智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让智障学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适应社会,回归主流。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的培智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了培智学校生活教育的浪潮,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成为培智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出台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要求,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1]。如何落实好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促进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培智教育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面向的教育对象,是在身体或智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提升其生活质量,使之能够逐渐融入社会。具体课程以教授学生认识各种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简单的家务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经过耐心的培养,学校中很多学生都已经走入了社会,成为一个能够自理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1.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与社会适应目标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回顾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适应目标在智力落后教育与培智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社会适应目标进行了详细回顾与分析;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切入口,对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思考。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要“以生活质量为导向”;既注意课程的统合,又要注意课程的分层;要向“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发展;同时,注重“均衡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最新修订的“智力障碍”定义系统,更加注重个人功能状态的改善,强调特殊教育就应该成为最有效的支持体系,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根据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特殊教育启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提高他们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以形成广泛的社会适应技能为主要目标,并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等方面构成一个完善的课程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生活质量理念、支持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就业安置为目标,构建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近四年的校本研究,初步构建了智力残疾人职业高中课程体系,并对智力残疾人的专业训练、支持性就业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调查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研制的基础研究。调查内容为培智学校和兼收智力落后学生的特殊学校的两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专用教室与康复训练设备情况、图书资料情况以及校舍面积情况等学校的基础设施的调查。结果显示培智教育学校的办学基础条件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办学基础条件的不足将会影响培智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积极推动培智教育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班就读学校残疾学生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目的是了解目前在随班就读学校特殊学生的生态状况,并试图发现对随班就读学校特殊学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本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选取北京、上海、江苏、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的47所学校收集数据,最后获得有效教师问卷331份,有效家长问卷165份;获得34名特殊学生、75名普通学生、35名教师、21名家长的访谈记录;获得10所学校的观察记录。结果发现:在被调查随班就读学校中:(1)特殊学生属于轻中度残疾学生,以自闭症、听力残疾、智力残疾学生居多。(2)特殊学生的学业成就、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状况良好,特殊学生对学校满意度高;在各类残疾学生中,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学生在校适应状况最好,而自闭症学生适应状况最差;轻度残疾学生比中度残疾学生适应状况更好。(3)影响特殊学生发展的最主要的积极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专业支持,学校营造的平等和互助的氛围,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16.
As policy makers and educators respond to legislation promoting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there is sometimes confusion about why this is being done and how it can be accomplished effectively. In this article, two categories of fallacies, or misunderstandings, are identified. The first fallacy is that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re incapable of learn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second fallacy is that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cover’ the entire curriculum, sometimes at a pace that leaves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behind. Facts are presented following each fallacy. These facts describe research‐based pedagogies effective for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indicating that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can lear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hen responsive pedagogies are used. These facts also describe how schools that promote differentiation can potentially achieve higher scores on large‐scale assessments than schools that promote ‘one size fits all’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7.
Of the approximately 93 millio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or severe disabilities around the world, large numbers do not have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systems have been advocated as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whether legislation to advance inclusive education can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ttending school in a low-income country.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ology, we find that children with visual, hearing,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who began school at a time when inclusive education was guaranteed in Uganda,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likelihood of going to school than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comparator countr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as well as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Uganda who became of school age prior to the passage of legislation. However, this was no longer true when considering only the sample of children reported to have no ability to see, hear, or engage in physical activities. While our findings are promising, comparable data on more countries are needed to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the impact of similar legislation across multiple settings.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言语行为和话轮转换五个方面出发,分析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英语为母语的智力落后儿童的语用障碍研究。结果显示智力落后儿童不能根据语境调整交往策略,经常出现离题现象,同时还发现他们理解指示词语的能力比表达指示词语的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2002年6月—2005年5月利用近3年的时间,在辽宁省14个市、地的19所弱智学校开展了课程教材改革与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研究从弱智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论证入手,对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趋势进行思考和定位,提出弱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构建校本教研指导下的“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模式,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