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使用简体字已成了一种趋势。为了顺应这一潮流,美国波莫纳谷中学校的中教程要完成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转化。“几年前.我们就做出决定要教孩子们简体字。”学校主席鲍尔温·王说.他和其他学校的领导觉得含弃繁体字将能使孩子们为未来做好准备。有越来越多的大学选择了简体字。鲍尔温说.学校教学从繁体字转变成简体字有助于学校打进当地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社区。学校的教务主任吉姆·秦说,尽管来自台湾的家长——包括她自己——更习惯于汉字的传统书写方式,但学校必须要适应时代潮流。一些白人家长渴望他们的孩子学习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汉字简体书写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很多同学可能都已经发现,在汉字中,许多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写法好像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在汉字创造的时候,每个字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出现的,而简体字呢,往往比较多地考虑了书写的方便,所以,要真正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最好是也看一下它的繁体。你看,下面的“双”字,简体字和繁体字相差多大啊,那么,为什么繁体字要这么  相似文献   

3.
用简体字写作时,如果要引用繁体字版古籍中的文句,则应把其中有简体字的繁体字简化.但各种繁体字版古籍中也有少许字用的是比今天的规范简体字笔画更简的字.本文将常见的这些字分门别类列出并附书证,然后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论述处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以“文章选读”为主,并简要介绍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和历史要籍知识。选文起自先秦,迄于清末,上下册共分14个单元,每一单元分由概述与文章选读二部分组成。和同类教材相比,此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简体字与繁体字相结合的方式排印,即,文章选读,部分的选文采用繁体字,书中其余部分均采用简体字”,  相似文献   

5.
最近的新闻不少,经常看新闻关注两会的自然不会不知道有人又开始说要恢复繁体字。笔者一直在观望,直至两会结束。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政协委员潘庆林的提案,诚然,恢复繁体字并无坏处,但是废除简体字这一条建议就显得有些可笑。大陆数亿人民使用简体字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大规模的繁体字应用区域是在港澳台等地区,  相似文献   

6.
汉字简化的历史悠久,张有<复古编>的简体字呈现出"弃字源俗"和"存简弃繁"两个现象.该书中被否定的简体字大多来源于前代的俗字.另外一种情况是字头本身就是现行简体字,后来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繁体字体,张有在<复古编>中维护了简体字形,而对繁体字形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7.
繁体字与简体字都已成为中华汉字文化的有形载体,在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从文字发展规律看.简体字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也掩盖不了繁体字深厚的审美智慧和文化蕴含.在面对简体字改革基本成功已既成事实的现状,我们既能充分意识到恢复繁体字的种种益处,也更为深入地领会到继续规范使用简体字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能为妥善处理繁、简体字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早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目前社会用字方面出现的繁体化倾向及其成因,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三点意见:一、既要尊重对象,又要尊重语言文字的社会规范;二、现行简体字的规范地位不能动摇;三、加强管理,规范社会用字。  相似文献   

9.
香港教育局计划在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提倡识读简体字,仅是计划,尚未行动,引起一些人的反对声,有人甚至指责这是"政治手段",把学校课程"内地化"。笔者认为:汉字从产生之日起,存在简化和繁化两种趋势,但是,简化的趋势总是大于繁化的趋势。让学生识读简体字,是一个文化需要问题,与政治无关。中国人使用简体字,由来已久,并非始于新中国。汉字简化是一种历史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相似文献   

10.
香港学校将在1996年9月间首次提供课程给学生学习内地目前采用的中文简体字。香港教育署一名高级课程官员说,当局正在研究提供一套给中学高中班学生学习的简体字教材。不过,他也强调,这项工作目前还处在刚开始的研究阶段,预料要到两个月后,才会有明朗的架构。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一束     
正简体字版《陈寅恪合集》出版引发争议陈寅恪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他也被视为是中国文化托命之人。其在生前曾要求自己的著作必须以繁体竖排的形式出版,此后出版界一直遵循此意不出简体字版作品。今年陈寅恪逝世已过50周年,其作品著作权权利保护期终止,进入了公有领域。近日,译林出版社简体字版《陈寅恪合集》出版的消息,引起学术、出版界关注。有学者认为,即便  相似文献   

12.
茅于轼 《中学教育》2005,(12):19-19
从1950年代末推广简体字以来,应该说,大大地节约了书写的时间和劳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两种字体在阅读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别,看繁体字和看简体字是一样的,但是在书写上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3.
简体字并非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它的历史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漫长得多,其实,它在宋元已经大行其道了。古代书法家很早就写简化字支持繁体字的一个著名段子说,汉字简化之后,"不见,无心"。不过,爱这个字,"无心"的历史要长得多。其实,爱里  相似文献   

14.
毕飞宇的《推拿》简体字版与繁体字版在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作品思想上都有较大差异。简体字版出版的时间晚,但实质上却是修改稿,其语言更为生动、恰当、细腻,盲人形象更典型、鲜明、立体,作品的思想境界也更高。通过两个版本的对照,可以看出毕飞宇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国家语委正在宣传、贯彻国务院批准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这时出现了"表外字不类推简化"的杂音。为了分清是非,下面简要回顾一下偏旁推简化的历史:1935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324个简体字。在简化方法上,只有个体简化,没有偏旁类推简化。1956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收515个简化字和54  相似文献   

16.
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优缺点.我们应了解和掌握繁简字的利弊优劣,着眼于汉字使用的现状,不应偏执一方,而要寻求沟通,使繁简体各臻其美,各尽其用.  相似文献   

17.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来源多种多样,同音代替是汉字简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减少了汉字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使用汉字的难度。但这种一个简体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现象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当我们在同繁体字打交道时,就要注意“饥”与“雠”,“歌”与“鬟”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十年间,对语言文字的改革问题非常重视。具体表现在选用和推行简体字,推行注音字母和国语运动。可以说,语言文字改革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大陆人在简体汉字的知识背景下认知繁体汉字的认知过程.我们对于繁体汉字的认知由三个步骤组成,由形达义,由音达义和由义达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已存在于大脑中的心理字典,根据繁体字的形、音、义,寻找与之具有相似性的简体字.最终通过简体字空间与繁体字空间的互动与投射完成对繁体字的认知.为此,提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20.
近来听说,对于汉字的使用,有所谓“识繁写简”之说。因为向来不看这一类文章,不知道这种主张的细节,但从字面上也能看出来,是应该认识繁体字,但是可以(或者应该?)写简体字。这种主张对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采取什么态度不得而知,姑且就这四个字的口号谈点意见吧。 已经会使用简体字的人,再认识几个繁体字,是好事,是锦上添花。但是如果说织锦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