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在评论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冠以“潇洒”、“有风度”、“有气质”之类的褒奖词,这其实就从某种角度上对此人魅力的肯定。作为教师,是否具备魅力尤为重要,这不是关系到个人的威信,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以上用词不当属不真正理解词语而望文生义。例①中的“叹为观止”是看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形容好到极点,而句中是指候车室卫生之差,不合词义。例②中“阑珊”的词义常被人们理解反了,因为它前头有一个“春意”,人们就把整个短语理解为春意很盛的意思。其实“阑珊”为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一个古老的伦理范畴。历代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到底什么是爱情?对此,人们却作出了各式各样的解笞。有的把它说成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肉欲;有的把它归结为“宇宙灵魂”的表现;有的把它描写为男女“才”、“貌”之间的相互吸引;有的则把它理解为某种纯粹的精神之恋,等等。这许多关于爱  相似文献   

4.
“兼词”是古汉语里一种特殊形式的词。所谓“特殊形式”,从写出来的词形看是一个字,实际上却包含着两个不同词性、不同意义的单词。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绝大多数既兼意又合音,少数只兼意不合音。这类词为数不多,但在古籍里使用频繁。从它的词汇意义看大于单词,就其语法功能而论,有的充当句中某一成分,有的既充当某一成分,又兼表与另一成分之间紧密的衔接关系或某种语气。这里,就常见的“兼词”举例以析之。  相似文献   

5.
《冯婉贞》一文对谢庄青年与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的结果是这样总述的:“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千人。”对句中的“无虑”一词,一般的教参和古文选本大多释为:“无需思考算计就知道大概,虑,思考。”有的虽然指出它是一个词,但仍把它解释成“不用考虑。”其实,这样解释曲解了它的词义,有损于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7.
谈苏词二首     
苏轼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以“豪放”著称。其实这所谓“豪放”,也只是与温庭筠、柳永等那种专写绮罗香泽,以缠绵旖旎著称的“婉约”派相对而言。事实上,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有的空灵隽雅,有的萧洒飘逸,有的豪放粗犷。《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豪放粗犷”一类的代表。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以及在风格上“豪放”到这种程度的作品,在苏轼词里也不是很多的,然而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苏轼思想的一个侧面。本文就想结合这两篇作品,对苏轼的这个思想侧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潇洒     
潇洒,是时下人们的一句口头禅。但什么是潇洒,认识并不一致。近读一篇文章《无钱别潇洒》,文中把一掷千金的做法看作是潇洒,实在是一种“高见”。照此看来,我们这些穷教书的就与潇洒无缘了。我连忙去查阅词典,获得权威性的解释:潇洒是指“(神情、举止、外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很显然,潇洒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境界。把“铜臭”与潇洒联系起来,其实是一种误会。  相似文献   

9.
从“抄尔”一词谈古代蒙古人对音乐的多声概念呼格吉乐图“抄尔”一词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人们对“抄尔”一词的认识只停留在某种多声歌曲、乐曲或某种乐器的存在方面,没有把它与古代蒙古人对音乐的多声概念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因此,本文对此作简要论述。一“抄尔”一词...  相似文献   

10.
掌握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丰富词汇,锻炼思维,提高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均与此密切相关。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子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古人说:“读书须看上下议文,不可泥着一字。”这就是说,阅读中遇到难解的词语,不要硬抠,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推知。例如:“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潇洒”原指人自然、大方、洒脱。联系上下文。这里显然不作此解,把握原义及语境,可推知这里的“潇洒”应指松树长得舒展自如,不受阻碍。掌握词语含义还可利用构词法,据词的构成方式推知,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不能如此“潇洒”湖北秭归县陕西营中学宋晓明“潇洒”这个词,人们常挂在嘴边。何谓潇洒呢?《辞源》对它的解释是:清高洒脱,不同凡俗。可见潇洒是指一个人的神态、举止自然大方,并非只是俊俏的面容、强健的身体,也并非是飘逸的舞步、挥金如土的做派,它是一种自信与...  相似文献   

12.
《陈涉世家》“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狐鸣”在文中其实就是“装狐狸叫”。但是,教材注释却注出了“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要问一下,这“凄厉”是由哪个词译来的? 没有。是主观臆断的,是想当然的,是不理解古人,不理解楚人,是以今解古。要问“凄厉”的出处,也就只能是硬贴在“狐”身上了。其实,狐鸣就是狐鸣,本身并无感情色彩,狐鸣并不比母鸡与家猫的声音难听多少。只因为它是“狡猾的狐狸”,现代的人才讨厌听它的叫声。可是,古人并不一直是这样认识的。《诗经·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语中,有的词语,它的意义和用法跟古代截然相反,例如“卑鄙”两字,现在连小学生都不会理解错,但在古文里,却又是另一个意思,就以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这句话来说吧,前些日子有位夜大学生把它译成“先皇帝却不因为我是个品质恶劣的人而介意”,这就错了。文中的“卑鄙”其实是包含着“卑贱”和“浅陋”这两个意思的。“卑”指出身低贱,“鄙”指最边远的地方,古时候以城为大,其次是郊,再次是野,最边远的就称之为“鄙”了,而居住在鄙地的人,因地处偏僻,孤陋寡闻,自然见识就少。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出身低贱,学识浅陋。这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而不能以现代汉语的用法去硬套。又比如“游行”一词,在今天来说再普遍不过了,但在秦汉时却是周旅、游击的意思。如《史记·高祖本纪》:“豨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意思是:陈豨的将领侯敞率领一万多人去打游击。绝不能理解为带着一万多人在街上结队而行。“爪牙”一词也挺有意思,原来在先秦时是以“爪牙”来比喻勇敢的将士的。其意是,统治者有武士,就象鸟有爪、兽有牙一样,可以用于攻击和  相似文献   

14.
张韶朗 《教学月刊》2010,(10):43-4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缓慢”一词的含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有很多人把“缓慢”理解为“匀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欠妥的,“缓慢”不等于“匀速”。“缓慢”的本义为运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就有多小,故可认为其运动速度趋于零,人们又把速度等于零习惯性地当做静止状态(其实速度等于零仅是静止状态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因此“缓慢”可进一步理解为力学中的“准静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技术范畴定义 教育技术来源于英文Technology of Education或Education Technology--词,一提到技术。人们常常从有形的方面去理解它。其实,“技术”一词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  相似文献   

16.
剔除原则是藏书建设中应遵守的一项原则。过去的提法是剔旧原则,现在看来这种提法欠妥当。“旧”的标准是什么?常被人们理解为是以时间为限,几年为旧恰当?图书馆在使用“剔旧”一词时,有它特定的含义,而不是以时间为限。有的书刊资料,虽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千百  相似文献   

17.
话形式动词和形式化动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形式动词在庞大的现代汉语动词家族里,有一个特殊成员,那就是“加以”(其单音形式为“加”)。它的有无不增减语义,不影响句子的基本内容。请看下面例句: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加以”(“加”)本身虽为动词却不表示实际动作,只是赋予其后的动词以某种动作,使处于静态的动同转为动态。它真正的语义和行为动作取决于其后的动词,它只有动词的形式而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加以”这个词是这样表述的:“动同,表示对某一事物施加某种动作。‘加以’是形式动词,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后面的动词…  相似文献   

18.
1.1 对词的内部形式,张永言先生的《关于词的“内部形式”》文有简明扼要的论述。文载《语言研究》创刊号(1961年),后收入张先生《语文学论集》。现将此文的一些论述引录如下,作为笔者此文的指导。 “所谓词的内部形式又称词的词源结构或词的理据,它指的是被用做命名依据的事物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以某种语音表示某种意义的理由和根据。”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词和语素消亡了或者它们的形、音、义有了变化,有的词可能跟它所由形成的词失去语义联系而孤立起来,从而其内部形式也就变得暖昧不明,以至为人们所遗忘。这种现象就是所谓词的理据磨灭或‘词源中断’。尽管如此,我们借助历史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诸如古音的  相似文献   

19.
博采     
“特色学校”的涵义近年来,不少中小学开展了有关创办特色学校的实践和研究。但是人们对特色的理解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的把特色理解为校风,是学校的神韵或魂,认为它应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师生的某种共同追求与  相似文献   

20.
苏轼“以诗入词”改变了传统词的创作道路和发展方向,就其自身原因来说是他的性情品格与词体的特性不相契合。采用词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必须具备一种与其特性相吻合的悱恻幽约的情思,这一点,苏轼是不具备的。苏轼的性格气质以豁达开朗、潇洒超旷为特征,这正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