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教育中不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展开素质教育,从文学方面着手,让高中生接触到更高素质的教育。当前高中生所接触到的文学底蕴的教育较少,因此,高中生不能够更好将文学底蕴进行塑造,使高中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下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策略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到了一半以上。而在高考中的试题中,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丰富文学积淀和文学底蕴的文学作品,这就无形当中要求我们高中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高中生文学素养的现状,指出了当前高中生文学素养缺失的表现,之后基于高中生视角提出了高中生文学底蕴塑造的策略,即广泛阅读课外美文的精华,积淀文学底蕴;通过文学作品的诵读,挖掘人文内涵;通过文学创作提升文学水平;通过积极参与校园文学活动,增强文学感受。  相似文献   

3.
壮族作家谢树强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著称,他的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历史变革,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农民形象。同时,他敏于发现、勇于揭露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文学的现实功用,以文学介入现实。此外,在小说艺术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探索。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19):103-104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和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必须成为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内容。语文学科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人文信息,反映了作者行文时对世界、生活、自然的感悟和体会,这些俯拾皆是的教学素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吸取优秀作者的情感经验以丰富精神空间,提升文学底蕴。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均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成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必须涉及的领域.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有着共同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也有诸多细微的差异.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差异,揭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7.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出身于封建官宦世家 ,受的是西洋文化教育 ,却给自己定位为市民。其主要原因有 :在父亲和母亲所代表的文化体系之外塑造独立个性的需要、卖文为生职业特点的影响、树立独立的文学品格的需要以及现实政治环境的制约。张爱玲的独特性和庸常性在市民定位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足、文学底蕴薄弱,教学难度较大。针对这样的状况,我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大胆改革,重抓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空间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有力促进了作文教学工作开展。一、凸显读写活动促进功能,有力夯实学生文学基础导致初中生作文写作难的一大重要制约因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文学底蕴,胸中无词汇,下笔更苦涩。这一现象与多年来的应试教学模式有关,教师要针对这一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于是,我组织开展了读  相似文献   

10.
当代小说心理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小说是佼佼者。她总是最敏感最紧密地追随时代的脉搏跳动,准确及时地反映时代精神。当代小说,从“伤痕小说”到“问题小说”到“改革小说”,始终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在形式上,小说也往往率先闯出新路,以崭新的面貌反映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文学是人学,以写人为宗旨。小说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善于塑造人物性格,尤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见长。当代人的性格和心理日渐复杂,性格如今已被当代作家目为心理学概念。为了深入开掘人物的精神底蕴,揭示人物思想、感情、行为的心灵秘密,小说作者愈来愈注意刻划性格的心理因素,塑造心灵性格,体现在作品里就形成了当代小说的心理化趋向。  相似文献   

11.
武辉 《现代语文》2006,(1):79-80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它不仅种类繁多,形式优美,而且在反映现实和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诗歌的抒情性很强,语言也极为凝炼,诗歌抒发情感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形象塑造上。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除了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以外,诗歌在形象塑造方面更为独特。  相似文献   

12.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挖掘其文本的人文底蕴,结合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体验,内化人文精神,实施人格教育,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强调间接经验而忽视直接经验。为此,需要重新确立教学价值观;合理定位教师角色,重新塑造师生关系;创设适当情景,让学生自己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5.
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学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着转型之痛。根据自身现实条件,构建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摆脱专业发展现实困境的必由之路。应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文秘、语文教育学等模块化培养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化改革,并在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法、实行导师制下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以科研带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挖掘其文本的人文底蕴,结合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体验,内化人文精神,实施人格教育,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人,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以生活世界为底蕴,它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又服务于人类生活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侧重点之一,由于它本身的内隐性、抽象性和空泛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课程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的课堂生活中渗透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冲突,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积极担负起自身的媒体角色和社会责任。提升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媒介素养,需要提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政治素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体现深厚的底蕴学识;提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文学形式的认知意味为探讨视角,认为文学形式的意味是一种认知构建,呈现了对现实社会能动的理解和认知,而非一味地反映现实。在文学关系或文学作品的流传中,往往得以流传的也是文学形式及其对现实的认知,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能对寻根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归根结底是这种文学形式为中国受众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的认知方式,提供了一个解决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以及过去与当下对立冲突的写作范式。由于具体现实困境和文学传统的相异,以《九月寓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在继承《百年孤独》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进行了富有本土化意义的变异,而这种本土化塑造了寻根文学的独特性。本文从文学形式的认知意味来探讨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关系,以期提供一个探索20世纪复杂文学关系的视角,理清外来影响与本土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笔者向来认为,语文需要底蕴与情感,厚积而后薄发,两者缺一不可。底蕴是语文的基础,厚实的底蕴才能吸纳一切外来者,并能很快融合,重构成和谐的新体系。如以新课标的说法,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了。反视现在的语文课程,它存在“底蕴”这东西吗?语文从中国历史中走来,从中国文学中走来,那么它必从中国古文学中走来,必定有中国古诗文的身影。中国文学历代不息,繁衍至今,两千多年的厚积,如果这样还不算有底蕴,那么,世界上再无东西可称“底蕴”了。但与小学生谈古文学似乎太深广了些。而学精巧易懂的诗文,却绝对胜任。事实确也如此,我们毋须费力就能在语文书上找到古诗文,每一年级都有,而且年级升高,份额增多。这些都是显性存在的。另一些则是隐性依存,它就隐藏在现代白话文中,而且我们能够寻得它诗意的身影。这种白话文与古诗文同时存在,且文白融合的现状,其实都是为了突现语文的底蕴。周一贯老师说,教育的底线是生命。如果把课堂作成一首诗,那么生命的课堂就是诗的灵魂。而让现代白话文与古诗文相互鉴证,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是否也是对这样的理念的一种实践探索呢?白话文回归古诗文,那是一种文学回归,情感回归。而古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