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如何扭转测量教学容易变成测量技能教学的误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了我启示,它指出“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与"变异理论"打交道的增多,我对"变异理论"有了自己的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变异理论"在"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的教学中的运用。一、探索过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这一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非全新。通过之前的教学,学生已知道不吸水的物体浸在水中会排挤同体积的水,已经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这一内  相似文献   

3.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案例1——最初的设计及教学过程】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活动一:直观感知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相似文献   

4.
邓颖 《四川教育》2020,(3):30-30
教师要充分尊重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衔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引入生活素材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物体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测量长方体盒子的体积以及盒中黄沙的体积,通过自主比较、概括、思辨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图形的测量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程内容之一。对于图形,人们往往首先关注它的大小。一般的.一维图形的大小是长度.二维图形的大小是面积,三维图形的大小是体积。图形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度量的关键是设立单位,而度量的实际操作就是测量。图形的测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测量过程中蕴含的方法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图形测量教学中如何构建数学模型呢?  相似文献   

6.
设计意图:一次,我带孩子们到平行班开展活动,由于两个班教室的空间布局不同,孩子们围绕“哪个班的教室大”这一问题展开了争论。于是,我抓住孩子这一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目标: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比较教室的大小。2通过探索,知道比较物体大小应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相互协商、共同解决困难。准备:1孩子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2事先与平行班的教师联系,做好幼儿测量活动的准备工作。3.尺子,积木,椅子,绳子,笔,记录纸。过程:一、交谈:哪个班的教室大有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大一班和我们班哪个班…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40页-43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实物. 能说出谁的体积大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教学为例,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和追求理解为先的实验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思维障碍点,设计了有利于学生理解的4个实验进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积与压强的变化,理解“替换法”测量气体的体积,进而理解实验测定原理,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利用DIS实验测量精度高灵敏度好的特点,结合波意耳定律设计了测量可溶性物体体积的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利用本方法测量体积精度较高且操作简单,在高中物理气体的等温变化一节教学中可以作为学生的拓展实验。  相似文献   

10.
<正>课前思考:"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及表面积计算之后。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物体的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如何帮助学生建构体积概念呢?在众多的教学设计及课例观摩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倒水、倒沙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再次进行对比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从而建立体积概念。但是,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倒水、倒沙等实验早已失去趣味性和探究性。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5):11-12
对于图形,除了它们的特征与性质,人们还会关注它们的大小。按维度层层递进,一维图形的大小是长度,二维图形的大小是面积,三维图形的大小是体积。这些图形的大小需要通过测量来确定,其中,长度的测量是面积、体积测量的基础。从课程标准来看,"测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学生需要从对物体的定性描述发展到对物体的定量刻画。学生对事物量化的把握程度,就是学生量感在"测量"内容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两次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去年教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我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先猜想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由于只提供了一个圆锥与一个与之等底等高的圆柱,探索的途径只有一条,大部  相似文献   

13.
<正>"圆锥的体积"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形体的体积。由于刚学习过"圆柱的体积",因此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把"会求圆锥的体积"作为最终的学习目标,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就是学生的练,"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的目标没有落到实处。基于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并根据前测信息设计了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圆锥的体积是义务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52页的内容。它是学习了圆柱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较深入地理解规则几何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推导方法——"合理想象,依旧推新"的又一领域。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掌握过程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分目标要求小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学会用简单测量工具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就需要大量的训练,在反复训练中逐渐形成测量工具使用技能。现行的教科版科学教材也安排了专门的测量工具使用指导课,如《测量力的大小》《温度与温度计》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科学教师所安排的测量工具使用训练活动总是方式方法单一、缺乏梯度与层次、比较肤浅、不够深入。纵观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在运用有梯度的练习来发展小学生的学科技能方面做得好的当属数学学科,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该用数学练习的方式来设计测量工具使用训练活动,推进小学生测量工具的结构化使用,促进小学生测量工具使用技能的形成。笔者就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为例来谈谈测量工具使用训练活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实际教学中,数与形、量与测量总是密切联系、融为一体的。尤其是图形认识的教学,一方面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又总是和测量息息相关,即借助测量发现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同时,图形的测量又有着明晰的认知线索,如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的度量,都有着相对独立的结构与体系。而就测量而言,无论是直接测量,如线段的长短,角的大小,还是间接测量,如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其在本质上都是计量图形中含有的度量单位的个数。  相似文献   

17.
<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物体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积,这便是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因为这两个概念很难理解,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混淆体积、面积和表面积,导致出现许多学习错误,给教学增加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圆周率时,利用滚和绕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我在多次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中均发现学生对测量活动漫不经心,甚至出现以计算代替测量的情况。这种为了测量而测量,甚至伪测量的行为,使测量活动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原因何在?我先后调查了几届学生,学生的反馈意见大致有这样  相似文献   

19.
苏瑜 《河北教育》2006,(7):40-41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20.
《萌发的种子》教材有两幅插图,一只烧杯中装有干的蚕豆,烧杯读数接近75m l,另一只烧杯中装有吸足水后的蚕豆,烧杯读数接近175m l,接着画了一个小朋友思考:“我能测量出吸了多少水吗芽”教材设计意图显然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蚕豆萌发中吸水量很大,将近是原来的一倍多。我认为用烧杯作为测量蚕豆体积的工具,再来计算一颗蚕豆的吸水量,这个实验误差太大了,方法不够严谨。科学课讲究科学性,用烧杯作为测量液体的体积,或者空隙比较小的固体物质的体积,如面粉、沙子等物是可行的,而用来测颗粒之间空隙很大的蚕豆,教材这个实验设计显得不够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