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资源开发《叶的蒸腾作用》是人教版《自然》第九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课重点是围绕“树木的叶是否有蒸腾作用”而展开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鼓励学生更加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资源开发《叶的蒸腾作用》是人教版《自然》第九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课重点是围绕“树木的叶是否有蒸腾作用”而展开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鼓励学生更加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按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认为树下凉爽的原因是树冠遮住了阳光照射或认为树下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缘故,不会想到树木的叶能蒸发出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学生对树木的叶有蒸腾作用自然“视而不见”,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身边植物发生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感知树木的叶发生蒸腾作用呢?先由学…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小学自然教师,深感自身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我在自然教学中,结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实际,进行德育的渗透。 教《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这一课时,我结合平时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比如有的学生不爱护花草树木,随意践踏草坪。在实验观察课上,研究鱼的外形,了解胸鳍、腹鳍、尾鳍对鱼类运动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程序《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第四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怎样吃东西》、《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动物怎样行动的知识.本课属于观察课课型.上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学生观察的标本和放大镜(详见“教学用书”第19页)。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可让学生由回答动物  相似文献   

5.
根据小学自然新大纲和新教材的要求,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自然第一册《植物》一组课文要注意培养哪些能力呢? 一、培养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叶形的能力 教“植物的叶”一节时,课前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植物的叶,边采集边观察,课上分小组讨论,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叶形的异同点,在同中观察其异,在异中观察其同。在观察了数十种叶片后,  相似文献   

6.
技能训练课是小学《自然》八种课型之一。一般说来,这类课型的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养蚕》一课培养饲养动物的技能;《种向日葵》一课培养种植植物的技能;《制作叶的标本》一课培养制作植物标本的技能;《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一课培养使用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等等。这些课常采用“讲”、“做”、“练”、“延”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怎样测定太阳的高度》一课,谈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品课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我发挥教材的插图优势,采取“看、想、议、练”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了他们的道德情感。下面,我以第二册第六课《爱护花草树木》为例,具体阐述“看、想、议、练”四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8.
科学讨论课是小学《自然》中八种课型之一。这类课多见于动、植物及生物进化等方面知识,如《动物怎样保护自己》、《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生物进化》等课。这些课文内容,学生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略知一、二,但多数是一鳞半爪,很不完整,还形不成概念,而且这类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便进行系统地观察实验,适合于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研讨”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自然》第一册第二十二课《动物怎样过冬》为例,谈谈一些看法。一、指导现察,激发兴趣按照进度,上这一课时,正值冬季,各种动物正在越冬。课前教师应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比如,蚂蚁、蜜蜂、鸣、鸟、猫等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它  相似文献   

9.
教学分析 《探访蚯蚓的家》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经过前4个单元《十万个为什么》、《“五官兄弟”》、《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有趣的动物》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提问能力得到了提高,已经能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与提问。在进行本节课教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花园里初步观察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收集土壤带回教室进行课上观察。但是,也发现学生以前对蚯蚓的有关知识,包括身体、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主要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主要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课前设想我曾经教过《制作叶的标本》一课,通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前让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带到课堂里按书上的要求一步一步制作。然而,对照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使《制作叶的标本》这一内容的教学充分发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所突破。所以,我设想,把《制作叶的标本》改为《制作植物标本》,利用农村天然的优势,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标本制作”的学习活动能室内外相结合,形成一个前后连贯、逐层推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多行动、强体验的过程。教学片段那一天,天气晴好,学生以学习小…  相似文献   

13.
课前设想 我曾经教过《制作叶的标本》一课,通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前让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带到课堂里按书上的要求一步一步制作。然而,对照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使《制作叶的标本》这一内容的教学充分发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所突破。所以,我设想,把《制作叶的标本》改为《制作植物标本》,利用农村天然的优势,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标本制作”的学习活动能室内外相结合,形成一个前后连贯、逐层推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多行动、强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植物和环境》,未见有人在公开课、观摩课上教,也很少见教学经验介绍。这个课不好教,教起来总觉得不顺。 怎么不顺? 学生都知道,还有什么可教的? “环境”是什么意思?前一课是《动物和环境》,学生能不知道?环境就是植物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植物就不能生存。 低年级学生搞过植物栽培,给植物浇水,知道植物缺水就会干死; 中年级学了根的作用,知道植物用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分;学了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知道植  相似文献   

15.
这种导入就是在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前开门见山地明确学习任务、途径、方法的教师行为。例如,在进行《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交代:“我们怎样观察、带什么观察、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深入了解更多的动物和植物?需要我们先来确定一下,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吧!”在教师简短交代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一、注重实践。让学生多动手 教学《各种各样的茎》这一课时,我们特别注意让学生边探索边实践。上课时,老师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什么是植物的茎,并说一说茎的一些外形特征。通.过学生自行探究,知道了“树干、树枝、秸杆”都是植物的茎。接着,教师把学生带到课  相似文献   

17.
六年级《形形色色的动物》这一课属于科学讨论课,根据它的特点,我采用了“多看、多议、多摸”的教法。 (一)教学前,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小动物,教学开始,把14种小动物分给各个小组,并出示有关的图片和幻灯片,让学生“看”、“议”各种小动物,自由地交流议论,讲出各种小动物的名字,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教师巡视,指导启发。  相似文献   

18.
《翠鸟》一文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词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翠鸟》一课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爱护周围的环境”。因此,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也是本课要渗透的人文性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自然实验教学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就要破除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 ,拟定程序和方法进行探究活动。1 课前组织开放性探索 获取感性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开放性探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上《植物的种子》这课前 ,教师先布置学生收集各种种子标本 ,把一些种子泡软等探索活动 ,并通过这些活动 ,增加学生对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点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中再指导学生做种子发芽的实验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并进行观察记录。学生发现先长出来的“芽”生长成植物的根 ,而真正的芽在两片豆瓣 (子叶 )里面 ,这…  相似文献   

20.
《自然》作业的类型及辅导临洮师范附小赵忠观察类观察类作业在自然课作业中数量最多,从低年级开始就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视觉让学生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如“观察各种动物的身体外形和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根、茎。叶、果实”,“观察天气现象”等。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