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制教具除了能弥补自然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 ,还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师生自制教具突破教学的重点  自然第九册《反冲》一课 ,反冲现象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上课前两天 ,我辅导学生利用饮料瓶和小玩具车制作喷水反冲瓶和气球反冲车。上课时 ,看到学生制作喷水反冲瓶和气球反冲车 ,就问 :“你们做的喷水瓶和气球车玩过了没有 ?”“有什么现象发生 ?”有的学生抢着回答 :“水喷出时瓶子在转动。”有的学生争着说 :“气球里的气喷出时 ,小车向前跑。”我接着问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跟着指导学生利用喷水瓶做喷水的反冲实验 ,…  相似文献   

2.
反冲演示实验的改进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学(441800)徐新生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7册《反冲》一课,水的反冲和空气的反冲现象演示实验授课前按课本的实验方法做,由于水的流动方向问题和气球内喷出气体产生力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学生观察或学生未能...  相似文献   

3.
自然第六册《反冲》一课,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反冲的概念。由于教材中的两个实验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很明显,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掌握。为此,我将两个实验设计成两组对比实验。在演示喷气反冲实验时,教师将吹好的气球固定在一根倾斜的铁丝中间,把气球松开,让气球顺铁丝滑下,同时要求学生观察气球运动的方向。然后再让气球回到运动前的起点,松开气球口,让里面的气体猛然喷出,接着向学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于实验产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激起思维的浪花。然后,再…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反冲》一课中,两个实验都有值得改进之处。一个实验是利用气球放气,推动气球装置前进(如图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低年级自然教材第三册《反冲》一课中,让学生通过研究气球喷气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气球向相反的方向冲去,来认识反冲现象。儿童在操作时,容易出现气球在行进中改变方向的情况。并且由于一般气球的充气口比较大,喷气持续的时间短,不容易看清反冲现象的过程。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作了改进、设计制作了“喷气船”和“喷气车”。在气球的喷气口上加装一个管子,以限制喷气量,延长持续喷气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反冲》一课是人教版《自然》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两个实验的操作和对飞机、火龙出水以及火箭这些利用反冲原理制成的物品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反冲”这一物理现象,了解反冲在现代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由于是实验课,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要上好这堂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前不久,我们来到了怀化市人民路小学。这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确认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我省远近闻名的电教示范学校。在这里,我们有幸听到了年轻的电教实验教师杨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的《反冲》课,领略了杨凌老…  相似文献   

7.
《反冲》一课在实验室里开始了,其中反冲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由于实验材料有限,实验是分组进行的。孩子们认真地查看着使用说明书,开始组装反冲车。在安装的过程中,不时有孩子举手示意我过去看一看,但当我走到马新阳他们组的时候,四个人齐说:“吕老师,我们的气球破了个小眼,漏气!”我手上没有多余的气球了,这可怎么办?“这样吧,王翔,你用手指头顶着小眼,我来吹。”同组的马新阳说道。过了一会儿,他们又举手示意我看看他们合力吹起来的气球,“噢,真不错!那试试用它来做实验看看会如何?”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也有些兴奋!气球一装上,在…  相似文献   

8.
自然课本第九册第15课《反冲》实验1:让水从瓶子下面的小孔向同一切线方向喷出,使瓶子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反冲。在实验中要使水连续喷出,就必须不断地往瓶子里加水,否则水的压力不够,水喷不出来。喷(上接第18页)对小车的拉力。d.物理现象的研究实验。高中物理要求学生研究的物理现象有:平抛运动、电场中的等势线、电磁感应现象、光的衍射现象。对于这类实验应着重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得出正确实验结论。例如,在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实验中,当窄缝宽度较大时看不到彩色条纹,当窄缝宽度达到…  相似文献   

9.
自然教材第九册《反冲》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反冲现象,建立初步的“反冲”概念,了解反冲的应用。如何增强实验,使现象更加明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材中所列的水和气体的两个实验都有待进一步改进。教材中的实验1要求在一个高塑料瓶下部用粗锥子沿着一个方向,斜着钻6个洞,使6个洞之间的距离及到瓶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然后用四根线吊挂在支架上。这样做,可能导致现象不够明显或失败。原因一是塑料瓶壁较薄,洞难以斜扎;二是6个洞成对称,如果洞又扎得不够斜,会产生力的抵消作用,使瓶居中不转;三是用4根线吊挂,即使起初旋转,但到一…  相似文献   

10.
用气球做反冲实验,是为了使学生弄清并理解“气球内的空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实验做了一些小改进:  相似文献   

11.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充足的教具,如自动旋转喷水罐、喷气式飞机模型、鞭炮等。要求学生自带气球、火箭帽、反冲玩具。2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习兴趣介绍气球火箭的制作方法,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气球火箭,并组织比赛活动,看谁做的气球火箭飞得高、飞得远。从一只火箭到几...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最佳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自 主参与学习的欲望。一台戏唱得好不好,开场 很重要。导语设计巧妙,方法运用得当,往往 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教学 中,我常常针对课型特点,精心设计,选择最 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如观察实验 法、问题争论法、启发谈话法、讲故事法、猜 谜语法等,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不连续重复 使用。例如,我在教学自然第七册《反冲》一 课时,就选用了观察、实验的方法。课前,我  相似文献   

13.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大塑料瓶,在瓶壁下部用粗锥沿一个方向斜扎6个等距离的洞,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水后,观察瓶子产生的反冲现象。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气球小车的运动,会提出有关气球小车运动蕴涵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学会对气球小车的运动的科学奥秘做假设。 3.会用老师提供的气球做验证自己假设的实验。体验当气球的气朝一个方向放出时,气球就会受到一个相反方向的力的作用,使气球向相反方向飞的规律,从而悟出反冲的秘密。 4.会用老师提供的水杯,做使水  相似文献   

15.
《反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反冲现象。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在实验材料的设计及方法上作了改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材上“喷水反冲”实验,是利用水喷出后的反作用力推动塑料瓶旋转,但在课前的准备实验中发现反冲效果不明显(如图A)。我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6.
《反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几个反冲现象,认识什么是反冲,然后在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反冲的应用。 第一个实验是塑料瓶底钻6个小洞,使小洞的距离相等,然后用线系在铁架台上,再往塑料瓶里倒上水,看到水向某个方向喷去,而瓶子往相反的方向转动,就达到了实验目的。 开始,有很多同学用两根细线系住塑料瓶,然后系在铁架台上,可当一倒上水,瓶子刚转了两圈,就又倒过来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⑵知道火箭的飞行和主要用途;⑶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⑷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火箭知识的了解和制作水火箭的体验,激发学生树立从事科学研究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2.理解反冲运动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反冲空气小车”实验,学生看不到空气喷出,只能从气球喷头的朝向推猜气体喷出方向。课本中这样描述:“像气球喷出空气时,产生的与它方向相反的推力那样,叫反冲力。”小学阶段,儿童思维能力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种建立在推猜(抽象思维)基础上的科学概念是不科学的。如果换做一个液体反冲小车实验,学生能亲眼目睹水喷出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反,实验现象描述可改为“像小车内喷出的水,产生的与它方向相反的推力那样,叫反冲力”,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反复实验研究,制作了液体反冲小车,进行了教学改进。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认识反冲现象 ,了解“反冲”作用在生产、生活及航空航天方面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介绍我国在研制、发射、回收火箭方面的成就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气球、饮料罐 (照课文要求加工 )、铁架台、水槽、水杯等。2、教师演示材料 :气球 (上有挂钩 )、细线、高压气枪、可乐瓶模型火箭 ,投影片、录像带等。教学过程一、放录像导入新课师 :首先 ,我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大家注意看 ,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看录像 ,只有画面无解说词 )师 :谁来讲一下 ,你看到了…  相似文献   

20.
《反冲》一课在实验室里开始了,其中反冲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由于实验材料有限,实验是分组进行的。孩子们认真地查看着使用说明书,开始组装反冲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