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型黑洞     
我致力于黑洞的研究已经好多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我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果说十九世纪的人刚刚认识黑洞这个概念,二十世纪的人已经研究  相似文献   

2.
A号黑洞     
宇宙里的黑洞早已经被人类发现,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宇宙里的黑洞就是所谓的“死亡之洞”。但是,我和五位科学家朋友却还有另一个大胆的猜想:宇宙里的黑洞会不会是缩短星系之间距离的通道呢?为了证实这个大胆的猜想,我和五位科学家朋友在对大熊星座附近的A号黑洞观察研究了三年七月零九天之后,决定派一个人亲自到A号黑洞里去考察——这种为了证实猜想的考察,充满了巨大的风险。这是一个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我和我的五位科学家朋友都争着去,由于各不相让,所以我们几个坦诚相待的朋友就采用了一个很原始很古老的方法——拈阄,谁拈到就谁去,其他人不可以再有任何异议。拈阄的结果是我拈到了,所以自然是我乘坐太极号太空飞船到A号黑洞里去考察了,说实话,我拈到了阄是有些忐忑的,但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后悔,因为这其实正是我所希望的结果——我的朋友们都是有妻儿的人,而我只是孤家寡人一个,几乎  相似文献   

3.
微型黑洞     
在这科技发达的23世纪,发明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东西。我就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我发明的东西数不胜数,但我却有一个得意作品———微型黑洞。在我还未成名之前,已经做出了原始的微型黑洞,但还不够完美。我的微型黑洞大小形状都像一个手电筒,不过威力却很大。在试验的时候,不小心把  相似文献   

4.
探访黑洞     
2022年的一天,我照例来到我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是一个宇宙空间站,建于2019年,位于月球上。之所以在月球上建造空间站是因为我们要对宇宙中的黑洞进行近距离的观测和研究。哦!忘了介绍我了,我是一名天文学家,曾经解开过许多宇宙难解的谜。现在我的主要任务是探测黑洞。据观测,黑洞是一个奇怪的天体,它的引力极强,连速度最快的光也休想从它那里逃脱。黑洞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星球,而是几乎空空如也的天区。为了进一步认识黑洞,我组织了一个“访黑洞侦察小组”,小组共有4名成员。一天,我们在地球联络器上看到霍教授传来的消息:“‘访黑洞侦察小组…  相似文献   

5.
黑洞之旅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22世纪! 我们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航天技术,发现了真空里有无限能量,并很快发明出了“真空汲能飞船”,每个人都可以驾驶它到宇宙各处旅游。我被幸运地选为高级宇航员。“高级”并不指驾驶技术有多高级,而是说需要完成多么“高级”的任务。我担负着人类历史上困难绝顶的任务——走向“第二宇宙”。根据我的天文观测发现, 确有“第二宇宙”。它的大门就在距离我们银河系50000万亿光年的“马王星系”中央的巨型黑洞!  相似文献   

6.
“黑洞”这个名称,人们已经不很陌生了。有人甚至还给它起了个不光彩的外号:“宇宙中最自私的怪物”。目前,关于“黑洞”的最正确的说法是这样的:“黑洞是根据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期创立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  相似文献   

7.
<正>"活着并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使我拥有一个美妙的生涯。如果说我曾经为理解宇宙添砖加瓦的话,我会因此而感到快乐。"《我的简史》里,"宇宙之王"霍金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这本自传。现在,这个快乐的男人就要去追寻外星人的踪迹了。至于被提起之前一再表示不要去招惹外星人,霍金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是时候了"。"赌约黑洞"霍金时光倒回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剑桥大学,穿行在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楼里,你会在一扇门上看到一张贴纸,上面写着:"黑洞是看不见  相似文献   

8.
未来的世界     
在22世纪的时候,我已经110岁了,身体却还硬朗。这天,我决定坐时间机器到25世纪去散散心。到了25世纪,我吃了一惊,这一惊非同小可:眼前的不是鸟语花香的仙境,而是一片片遍地人骨,乌烟瘴气的地狱般的废墟。我的心  相似文献   

9.
黑洞不黑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太强了,就连光被“吸”住了,也不能逃脱出来。先从恒星说起,当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它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恒星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不能逃出。实际上,这就是黑洞的“隐形术”在作怪。那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恒星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  相似文献   

10.
这些天,我思考了一些关于宇宙的话题。黑洞的奇妙黑洞,令人不可想象。它可能是时间的终结,也可能是新的开始!因为我们无法看见黑洞,所以研究起来就十分困难。黑洞的温度很低,几乎达到绝对零度。因为它的温度低,所以辐射也就少,引力大,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我曾经试着想,我们难道不  相似文献   

11.
摧毁黑洞     
2200年的一天,10个星球探险者集中到太空基地,讨论“黑洞”这个问题。下午,人们都到齐了,地球人刘鸣首先说道:“黑洞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想,作为探险家、飞行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看一看呢?”W星的埃玛说:“对,我想我们都应该去,一起去探索黑洞的秘密。”V星人巴尼奥说:“可是,去一定要有宇宙飞船,而宇宙飞船一定要最完美才能预防意外。”“对!”大家也这样认为。经过周密的计划,每个星球派5个顶尖科学家来到这儿,共同研制宇宙飞船。经  相似文献   

12.
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建立,预言了黑洞的存在,许多科学家对其展开了研究。科学家们认为黑洞是天体塌缩形成的超致密区域(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从该区域逃逸)。虽然我们现在称作黑洞的概念可以回溯到200多年前,但是“黑洞”这个名字是晚到1967年才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来的。具体黑洞概念的提出,翻开了人类对天体研究的新的一页。短短几十年,黑洞一直成为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形成了黑洞物理学。  相似文献   

13.
正在对高中学生进行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中语文学科占据倒数第二位,可见很多学生都对高中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在高中教材中包含着很多优美的文章,为什么学生却不喜欢语文学科呢?这样我联系到了总让人费解的"黑洞之谜",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学方式造成的低效率和学生学习的错误方法就好比这些难解的"黑洞"。这些黑洞导致了教师和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的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第三个黑洞是人的同一性.奇怪的是,我们的同一性完全被教育大纲所忽略.正如我对你们说过的,你们可以在生物学中了解一点儿生物人,在心理学中学到一点儿人的心理,等等.但你们知道人的真实存在是不能撕裂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个人,而且我们属于一个种类.请注意,我们存在于社会之中,但是这个社会也存在于我们身上,因为自从我们出生,就已经带有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上,灭绝人类的战略武器,应数令人震慑的黑洞武器——它1次就能杀死10亿人,而且地球到处存在微型黑洞……这些绝对不是天方夜谭的神话。早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昂鲁教授就提出“人造黑洞”的设想。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科学家的假说,但俄罗斯科学家认为,宇宙黑洞的“小亲戚”——微型黑洞(也叫欧顿)在地球上无所不在,并且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和灾难。如果人们掌握了如何控制地球黑洞,就能生产出摧毁性的恐怖武器。据科学家断言,在地球上还存在着更强大的力量,那就是黑洞。即使是像原子核大小的黑洞,也比…  相似文献   

16.
我和冰冻公司签了合同,把我冰冻到22世纪.一天,我被解冻了,我的孙子来接我回去.我一回到家,我的曾孙子就向我行礼说:"曾祖母好."我看到家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已经不是21世纪的家了,家是建在树心里,别看树心小,可是一个树心能容下100多人,因为树心也是高科技的.  相似文献   

17.
反面村庄     
有一天,我和同学一起去郊外野炊,走着走着,我和他们走散了。我忽然看到一个黑洞似的东西出现在我的眼前,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走了过去。突然,一阵不知从哪里来的强风,把我吹进了黑洞……我渐渐醒过来,“我不是掉进黑洞里了吗?难道这里就是黑洞的另一边?”我带着疑问沿着小路向前走去。这里真奇怪,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所有的植物都是根朝天,叶子向下伸。走着走着,我发现了一个村庄。我连忙走过去,一看,这里的人真奇怪,他们都是双手撑地,双脚朝天地走路!还有,连屋子也是屋顶倒扎在地上,真奇怪!这时,一位年轻人向我走过…  相似文献   

18.
海伦·凯勒是个又聋又盲的人,她生活在一个无声、无光的世界里。今天,我要亲身体验海伦·凯勒的生活。当我用黑布蒙住眼睛,用耳罩罩住耳朵时,我觉得自己已经与多姿多彩的世界隔绝了!我如一颗尘埃,被宇宙无情地抛向了黑洞。当我觉得口渴时,顿时手忙脚乱,慢慢地,我移到了墙边,摸到一根外公用的拐杖,我慢慢拿起它,好像抓住了  相似文献   

19.
莫容山 《初中生》2013,(22):54-55
黑洞是人类眼中谜一样的天体,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它——这是因为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连光都不能逃脱。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黑洞的前世是什么物质?它是由恒星变成的。说它"黑",是指它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也不能逃脱。  相似文献   

20.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每一个教师在老师在培养学生时,都会有得己的一些方法,我在十余年的教书生涯中,也有了一点得己独到的领悟——用孤独打造优秀。 孤独,字典上定义为:独得一个人;孤单。尼采则认为孤独是“一颗寻求理解的心而不可得”。不管怎样解释,在常人看来,它有点像宇宙的黑洞,能吞噬一切。多年来,在青灯黄卷、对影成一人的书房里,我受命运之神的青睐,幸运地从黑洞中“逃”了出来,体会到了柳暗花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