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或《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文学名著。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约86年),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初年曾任太史令,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积累了很多资料,有意论说和记载历史,可惜没有如愿而去世。司马迂继任太史令,在他父亲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搜集了不少史料。他既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还到处游历,实地调查,结交朋友,采集民间传说,用以补充史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编辑,我一向无意于给自己编辑的书籍写书评文章,但这回却要破例了,因为一接触到《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这部书稿,就引发了我的思绪。《中国古文化的奥秘》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名为“溯源篇”,下篇标题“鸟瞰篇”。这两篇的内容是有机结合的,如果说上篇是对中国文化的宏观把握与阐说,下篇则是对中国文化的微观透视。“溯源篇”开篇伊始,便从宏观着眼阐释文化的内蕴,申明本书所要论述的主要限于狭义文化,即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离我们很近义很远。他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距今已有2095年。他所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学的先河.他崇高的史德、卓越的史识与绝妙的字、精湛的编纂体例一同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出身于世代相传的天文家和历史家的家庭里,父亲司马谈是武帝时太史令(史官)。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司马迁幼年对,曾在家乡种田放牛——“耕牧河山之阳”。后因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把家搬迁到了长安附近的茂陵显武里。司马迁幼年就很聪敏,学习又很勤奋。十岁便能诵读用“古文”写的书。后来,他又向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古文学派大师孔国安学习古文《尚书》。司马迁对历史和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本知识有了较多的积蓄,但他想到父亲司马谈平时的教导,要写出一部好的历史,光凭书本知识很不够,还必须作实地调查,广泛收集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生活资料。于是,他二十岁那年,就从长安出发,到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访求古代史书,向老人采访古代遗事,调查了解各地情况。他随身带着许多竹简、木板,把看到、听到的历史资料记下来。他是收集活资料的“有心人”。做官后,不论是奉使到四川、云南,或是侍从汉武  相似文献   

6.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可惜被孔子删掉了唐尧以前的远古史。孔子腰斩了中国的古代史,但洪荒之迹并未因之而消逝——《尚书》之外的先秦古籍仍在,中华大地上的史迹和传说仍在。所以,针对着孔子的腰斩远古史——天皇地皇说、九皇六十四民说、封禅七十家说——战国时期,百家之言杂出。此后,对中华民族远古洪荒的认识,便形成了两大派:一派是坚执孔子的“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史书中,《史记》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研究汉武帝以前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记述了许多档案方面的工作和思想,对研究中国古代档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史记》中涉及到的档案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过去读历代史家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以宋代学者马存的见解所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说:“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凌稚隆《史记评林》引)如马存这样将司马迁的风格特征理解为与...  相似文献   

9.
言辞犀利的《粗疏与霸气》的作者敢与名家“叫板”,文中列举了李国文先生《司马迁之死》一文中诸多的疏漏与欠缺以及行文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一种文学大家的霸气,因文论文,直抒胸臆,既非论战,也无攻讦之势,掩卷而思,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0.
《愤青史记》并非对一般意义上的愤青历史的梳理。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是对“江湖社会”里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境遇及其处世哲学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王瑜 《中国图书评论》2010,(12):113-115
该书正是以文化为大背景,以"长安文化"为依托,从文学的纵深探讨研究《史记》的文学价值,开拓出《史记》研究更深的层面,从而使人们由《史记》反观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史记》之所以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巨著,不仅在于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因为这部巨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创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和其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在《史记》的创作中,司马迁做到了求实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而其求实精神和创新思想又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史记》之所以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巨著,不仅在于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因为这部巨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创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和其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在《史记》的创作中,司马迁做到了求实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而其求实精神和创新思想又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比起广播、电影、电视等,在传播积累文化知识的工具中,图书的作用恐怕是最大的。这不仅因它诞生早,还在于它制作简便,使用方便,保存久远。从文字诞生那天起,人类就运用这些符号,记录下波澜迭起的自然变迁,艰难曲折的历史辙印。从混沌乾坤到大干世界,揭示了多少奥秘,解开了多少难题。一部部砖块似的图书,垒起知识的大厦,构筑起现代的社会文明。令人奇怪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书本中,却很少有研究出版自身的书。出版界甘于牺牲、为人作嫁的精神是可贵的。但如果因此而  相似文献   

16.
潘振刚 《大观周刊》2011,(22):234-234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的义利观充分体现在他的《史记》一书中,本文以《史记》一书为例,粗略探讨了司马迁的义利观:一、追求物质财富是每个人的本性;二、经济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三、要用道德来调控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史记》一书的文献征集,文献考辩,文献目录,文献编纂体例等几个方面,考证了司马迁对中国文献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整理训诂者代不乏人,但至今有疑处仍不在少数.本文广参"三家注"、梁玉绳、泷川资言、王叔岷等诸家之说,选取<史记>中的几处疑点,于前人校勘诂说基础之上,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9.
读《史记》已非第一遍了。但每读一次,都有温故如新之感,依然会深深地被它吸引住。它是一部史书,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从读史的角度读吋,每有置身秦汉乃至上古的感觉,因为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社会矛盾与斗争;我从读文学作品的角度读时,又仿佛当时那些人物就在我身边,与我生活在一起,因为它写的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地都一一活跃在我眼前。是的,历史可说就是人物的活动。无论作为历史还是作为文学来读《史记》,《史记》中那些人物的无比生动性,都是其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最重要源泉之一。《史记》中所写到的人物,真是“白公卿大夫以及儒侠、匠人、佞幸之类,其美恶谪正,喜怒笑哭爱恋之情,跃跃楮墨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著的《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阅读《史记》的人物传记,使人宛如置身于光彩夺目的画廊,看到了数以百计性格迥异、各具神态,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威武雄壮的活剧的著名人物。这些人物塑造得如此成功,是和司马迁长于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把人物性格写得鲜明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