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根》2016,(1)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朝代的更替,宗族组织也越来越制度化、规模化及地域化。尤其是明清以降,宗族组织更为繁盛,而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更是如此。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缩小化便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家庭个体,而这些家庭是建立在一定婚姻形态的基础上、结合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同居、合产、共爨"的社会个体,这些共祖的社会个体聚集在一起,便形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7,(1)
正一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国封建王朝权力边界时,普遍认为国家权力止于县,县以下的权力在于宗族之手。那么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如何实现对宗族的控制呢?科大卫、刘志伟认为,"华南地区的宗族是宋明理学家利用文字的表达,改变国家礼仪,在地方上推行教化,建立起正统性的国家秩序的过程和结果",最终在意识形态上形成了地方对国家的认同。可见国家对宗族的控制其实就是通过宗族组织对内的控制来实现的。而宗族政治上有族规、家范,经济上有族  相似文献   

3.
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的四川地区,发达的农业和富饶的乡村经济促进了城市的重建和发展。近代以后,城市在城乡对立关系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开始了城市统治乡村的时期。城市带动乡村一同发展,但由于四川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十分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水平的低下及农村经济的萧条,使乡村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近代四川城乡之间的这种非良性互动关系,成为这一区域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姬厚祥 《寻根》2024,(1):124-127
<正>亓氏是莱芜地区人口数量极为庞大的宗族,这一宗族的建构过程始自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世族人亓銮、亓鏊、亓瑾出于现实需求的考量开始编修族谱。至明万历年间,亓氏“四大门”加“南三门”的宗门格局最终形成。至今,这一宗门格局仍在莱芜亓氏宗族内部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墓葬戏曲图像雕刻源起四川地区戏曲图像雕刻可以追溯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百戏乐舞雕刻。在该地区汉代的石棺上我们可以看到,棺身和墓室两侧都有简单的雕刻,剔地浅浮雕与阴线刻结合的方式最为常见,人物服饰较为简单,有的在演奏乐器,有的在进行乐舞表演。这些雕刻图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生平生活,或者也可将其理解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再  相似文献   

6.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相似文献   

7.
灾后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的大禹文化包含了大禹文化遗址遗迹和抗灾文化、羌文化、水文化、巴蜀文化等内涵。在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中,要整合多项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大禹文化旅游圈。  相似文献   

8.
付开镜 《寻根》2012,(6):136-138
湖北枣阳市新市镇傅氏宗族,目前约有6000人,主要居住在新市镇的孟子坪、傅家湾、朱家湾、鸿雁河、小河等40个左右的自然村落中,也有住在枣阳市及其他乡镇的,还有散居于随州、襄阳、武汉等地者,后者多是改革开放后因工作迁移去的.总体上讲,湖北枣阳新市镇的傅氏宗族还是聚族而居. 枣阳市新市镇的傅氏族源在何地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大槐树的故事,也在傅氏宗族中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共同体的显著特征,结合氏族内部结构的嬗变,氏族更像是处于共同体理论创始人所谓的“社会”与“共同体”的交叉点,或者说宗族兼具有“共同体”和“社会”两方面的特征,“宗族是一种自然历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宗族共同体的存在需要族类记忆的传承,需要得到国家法律、族规族约、礼仪习俗、祠墓祭拜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四川,谷物是上天最丰厚的赏赐,当地官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多余的粮食征收、集中和储藏起来,然后运到其他地区以赈济灾民。朝廷通过控制四川的粮食生产就可以保证对其他地区的统治。对朝廷而言,这是通过向蜀官灌输汉代思想的结果。虽然象文翁这样的文化人对其有所...  相似文献   

11.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贾松青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厚重大书《发展型重建:灾后崛起的四川模式》,全景展现天府大地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艰辛历程,深情讴歌四川历经七日抢险救人、百日安置攻坚、千日重建奋战创造的人间奇迹,深刻分析科学救灾、科学重建与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读后颇有心得,颇受教益。一部观点鲜明、颇富哲理的大书。此书以科学发展观为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厚重大书《发展型  相似文献   

13.
邓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山海经》中,与炎黄二帝同时代的夸父就姓邓。邓姓虽然是我国较早的姓氏,有史书记载者始多,但邓氏宗族真正的勃兴应从汉代开始。在汉代正史宗族中最为显赫的,当首推邓禹一门。  相似文献   

14.
景德镇商帮行会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发轫于南宋,活跃于明中叶,鼎盛于清乾隆年间,多数是同业、同行组织。制瓷业由于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加上宗族、乡土关系,行业特色鲜明,按地域分"帮",按职业分"行",二者关系密切。帮会主要有都帮、徽帮、杂帮。商帮行会与政权融合,帮规与国法相对应,具有控制、约束、调解功能。根据政治、经济、血缘三重标准,其成员具有等级身分,宗族强调伦常秩序,富有慈善性。商帮行会提高了陶瓷生产技术,促进了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资料和推理分析,认为川菜麻辣火锅起源地在四川自贡而非其它地区。自贡的盐工发明了麻辣火锅的吃法,通过活动于川江的船工将其流传至泸州、重庆等地,经过重庆的多年打造,麻辣火锅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16.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西周中后期血缘宗族与王权政治的冲突是研究西周历史进程课题中必谈的话题。而对二者矛盾冲突背后的族群认同态势进行研究,则往往被忽视。西周后期诸王政治变革上的一些举动都具有历史意义上的相似性。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这样的历史趋势更加彰显。穆王对五服制的突破,打破了传统的宗族关系所界定的夷夏之限;厉王变革垄断了社会资源,是对传统宗族族权"私有圈子"的突破;宣王料民则以权力让渡的形式承认了社会群体的多元化。族群认同的进一步实现,既需要对传统宗族界定族群模式(宗、族同构)的突破,更需要对异族群进行制度上的规定和权利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世界苏氏宗亲总会张新斌1994年3月18日,来自新加坡、泰国、美国、印尼、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菲律宾各地的苏姓宗亲代表相聚于马尼拉,在“敦亲睦族,联络宗谊,秉承血亲关爱之精神,谋求世界宗族之团结,促进社会繁荣”的宗旨下,正式建立了代表...  相似文献   

19.
至迟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四川地区西王母形象的正面、龙虎胁侍等典型偶像就已经出现,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偶像式图像系统。在四川本地从商代晚期以来的偶像传统是它的图像志渊源。四川地区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就存在一套流传有序的、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文献系统: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是《山海经》,它在战国时期成书于巴蜀地区;西汉时期出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分别所作的《大人赋》和《甘泉赋》,也对西王母形象进行了具体描述。这些有关西王母的形象的描述,把《山海经》中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描绘成人形,为四川西汉西王母的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蓝本。四川西王母图像从外地传入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乃至现代社会,社会救助多以国家救助为主体,但是单靠国家救助远远不够,需要民间互助作补充。民间救助分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救助和以仁爱之心为基础的个人自发的救助活动。一、宗族救助在氏族社会时期,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抵御外界的各种困难。但后来发展到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