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和化学知识。作为化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根据化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首先化学科校本课程应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发展;其次在原  相似文献   

2.
李月霞 《广东教育》2004,(10):27-28
星期一,教地理的刘老师问我能否在本周星期三的下午上一节校本课,我一口答应了。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设校本课程,我是《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合作组的一员,参加这一团体后,我一直没有机会上课,所以对这个任务,我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式教学,实现生物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呢?近年来,我校生物教研组在校本课程探索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学科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结合校本课程——专题二“北大荒与北大仓”一课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网络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多方面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个性化的教育倍受关爱。本着“创建‘人性化’课程,追求‘个性化’发展”这一宗旨,近两年,我们在多方面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了“格言伴我成长”这一主题作为我校重点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黄瓜一块钱一斤卖不卖?”“那我可要亏本啦!”“那就两块吧?”“好,卖给你们!”这一边,小朋友正讨价还价;那一边,几个小朋友正围在豆腐摊前不断地比较,拿不定主意买哪种……这是我校校本课程教学的一幕:每个小朋友揣着爸爸妈妈给的五元钱,来农贸市场进行消费实践。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但是,一直以来,由于课程都是由国家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许多人提出了以下问题:1.非要开发校本课程吗?2.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什么条件?3.怎样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毕竟是新生的事物,根据人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校本课程出现的初始阶段,这三个问题是普遍问题,特别是在山区农村,这些问题更突出。(一)开发校本课程是落实…  相似文献   

8.
初见校本课程的端倪 2003年,我走出大学校门,走上了锡山高中的讲台。初次在老教师桌子上看见“大陆校本课程发源地”这样的文字,我就在猜测什么是校本课程?要想了解它,就去实践它。在第二年的校本课程申报期间,我拿来同事的课程纲要,依葫芦画瓢地尝试开发了我的第一门校本课程《网页制作》。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崇尚“校本”的时代里,与“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等一样,“校本教研”也是遍地开花。在我去过的许多实验学校里,“校本教研”都已成为学校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随手点击“校本教研”这个词,网上的相关文章铺天盖地——这几乎是一个热得发烫的时尚概念。但仔细检索这些文章,再加上亲身经历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心头:“校本教研”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原点性、基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思想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是把校本课程作为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特色而推出。因此,如何拓展思维空间,积极探索校本课程与各科教学上的连接,是摆在各科教学面前的主要课题。我校是一所  相似文献   

11.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 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手笔就是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改国家“一刀切”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足”互为补充。但由于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课和学生自主选择,学分要求不高,更主要是不被计入各种考试,所以这一“足”成了短脚。有人戏称,如果说新课程改革新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校本课程是“弱势群体”,那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就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基本程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 1973年 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见解,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校本课程”这一全新的课程进入校同,被确定为甘肃省校本课程项目学校后,我校确立了“基于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为根本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的原则,通过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决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下面就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的开发者,从而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要决定“怎么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决定“教什么”。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某种挑战。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浅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和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的试行,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概念受到了我国课程理论界的关注,一部分学校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三级课程管理的推行,要求教师逐步改变“既定课程的实施者”的角色,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新的课程任务,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然而多年来,在课程标准、教科书统一的情况下,大量的教师没有机会、没有权利或没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学生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应该教什么…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开发”是近两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课改实验学校和教师必须认真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学校领导必须正确指导:其次.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工作;第三,学校必须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具体地说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级课程开发和管理给学校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是艰难的。实验区的教师们审慎地去触摸她,感受她;努力地去了解她,把握她;积极地走近她、驾驭她。大家热烈地议论着:在这一新领域中,教师应该做什么?面对着无数个难题如何跨越她?实验区的学校设计了“我健美、我快乐、我成长”、“我与学校和家庭”、“小鬼当家”、“传统与现代”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主题,这里每一个课题的确立都渗透了学校教师们的苦苦思考。本刊记者深入到实验区,策划了“国家级实验区校本课程开发专辑”。透过“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会”,我们看到了课程开发是如何选择活动主体的、是如何激发学校教育活力的、是如何体现其独特的课程价值的;崔允氵郭、傅建明两位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典型案例”的点评在为我们阐述开发新课程的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指出了具体操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课程故事”中,我们不但切实感受了教师获得专业自由的欣喜及学校、教师在课程重建中的发展和成长,而且认识到:学生在课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个人对课程的见解及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另外还有实验区校本课程的评价、来自台湾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及国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见“广采博览”栏目)。校本课程的动态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创造。希望通过这个专辑,能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校本课程素材选择的几个基本原则:如,因地制宜,校本课程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因校制宜,校本课程要“结合各自学校本身的传统和优势”;因人制宜,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因班制宜,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校本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班级的形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些重要的原则对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