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武》乐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武》是周代重要的乐章,但古代文献对《大武》乐的记述颇多矛盾与舛误之处。本文对《大武》乐的本事及应用、作者、用乐情况、与诗之关系、舞容等作了进一步的考释,有助于后人准确地了解《大武》乐乃至上古乐舞文化。  相似文献   

2.
《逸周书》中的《武寤》篇是歌颂武王伐纣事迹的《大武》乐辞的第二乐章“再成而灭商”,即《宿夜》。《武寤》是诗歌,描写的是武王伐纣前夕的情景,与《书传》记载的《宿夜》的内容相同,而且《武寤》全诗18句72字,比现在已经确定的《大武》各乐章的字句都多,与《宿夜》在《大武》中的重要地位相当。  相似文献   

3.
大武乐章》是《周颂》的重要组诗,它在《诗经》甚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大武乐章》的篇数、篇目和次序等方面对诸家学者的研究予以综述,以期对《大武乐章》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4.
《大武》是周朝乐舞的代表。然其乐歌歌词内容到底如何,却言人人殊。研究者所考证出来的《武》、《赉》、《桓》以外的其他篇章,似皆难成为定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承云》古乐的由来及用途古文献记载不一。有的认为其为黄帝之乐,亡于东周。经考证,《承云》应为颛顼乐,其消亡大约在晚唐五代。颛顼为楚人远祖,屈原远游之际思乐《承云》,体现了其对楚国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礼记·乐记》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理论专著,其内容十分丰富。《乐记》认为音是内在心灵感应于外界事物的产物,随着音的节奏辅之以乐器和舞蹈,就形成了乐;音乐的本质是人心感于物而产生的情感的表达;音乐有形象性、抒情性、互动性等特征;其价值包括:乐是古代君子立身处世的基础;既能反映社会,又能积极地干预社会;是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工具;是调制内外和谐的标准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为《大武》之一篇信无可疑。  相似文献   

8.
《古乐的沉浮》由我国当代音乐史学家修海林老师撰写,于1989年经山东文艺出版社首次发行出版。本文对该著作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研究观念——"在历时中展开共时"进行梳理,总结出该著作对这一观念的运用体现在"由共时语境中探究文化心理"、"以文化心理勾勒历时脉络"、"以共时传播事件补充解释历时发展进程"等三个方面,并对该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与《左传》比较 ,《国语》把礼的作用看得非常有限 ,即一种非超验的很具体的经验性的礼仪规范和秩序体现 ,礼必须与德、仁、忠、信、孝等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已不具有优先性。作为史家 ,《国语》对历史的反思比《左传》更系统全面 ,历史兴亡感也更为强烈。《国语》中的君主专制理论和重国保民思想与儒法两家均有不少差异 ,其系统而扎实的分析表现出史家体系所特有的思想兼容性  相似文献   

10.
11.
学校音乐教育是传统音乐文化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系列化的教材进入学校,是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学和教育学意义。因此,积极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将民族音乐编成教材,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是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第一篇音乐美学专著《乐记》是在荀子《乐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从"情感与艺术"的关系、"礼乐关系"及"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演奏管弦乐队协奏曲总谱改编的钢琴谱时,应当具备对文本(乐谱)的分析能力。而当以钢琴替代乐队时,钢琴协奏者实际上就承担着双重的责任:演奏者、指挥者。对此,钢琴协奏者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建立起积极而非被动的协作意识。具备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是第一步,但毕竟协奏曲钢琴部分的演奏与钢琴独奏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因此,在演奏理念和演奏技巧上也要作相应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是伴随着高校课程改革在《中国音乐史》与《音乐名著欣赏》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由于该课程的课程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时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并灵活调整教学评价制度和考核方式等,以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把有关裕固族音乐方面的研究置身于裕固族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中去思考,在音乐人类学的视阈下,重新审视裕固族音乐研究中我们所持的学术观念和研究视角,是当下裕固族音乐研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从裕固族音乐的历史渊源、生存环境、裕固族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裕固族音乐继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对裕固族音乐进行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的梳理,为裕固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寻找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16.
吴楚之分界,说法不一,该文认为,其疆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江西北部经历了由越族繁衍、后为楚国占据再由吴国占据、最后仍为楚国占据的过程,春秋时期处于"吴头楚尾"的时候不多。春秋前期,江西北部(其时江西中南部尚未开发)为楚国所有,引《左传》与地下出土文物为证。春秋后期,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楚昭王十二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说明番处于楚国东端,彭蠡湖之东。此战之后,即公元前504年至前475年,江西北部彭蠡湖周边地区为吴国所占有,吴公子光出居于艾邑可证。后来越国灭吴国。战国初期,楚灭越,江西北部仍为楚所占据。直至战国末,楚为秦所灭。"吴头楚尾"之说,是后人追缅上古历史所形成的地理概念,难免含混不准确。  相似文献   

17.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句丽服饰的等级性特征,学者们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壁画已有诸多研究,但大多是从服饰形制本身来论述高句丽不同身份服饰的具体等级差异体现。鉴于此,拟简要列出学界有关高句丽等级服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先秦儒家服饰观的分析,进而寻找出其与高句丽服饰等级性特征的契合之处,进一步论证高句丽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