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习目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边答边板书:顶、棱、面)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相似文献   

2.
本课通过演示长方形卡片,引出长方体的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教有两点好处:第一,符合“从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几何概念教学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渗透了“长方体是无数个全等长方形的集合”的思想,揭示了点、线、面、体的内在联系,与初中几何教材自然衔接。另外,巩固练习的设计是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判断练习→空间想象练习,猜想练习),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既能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空间观念是人类重要的心智技能之一,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小学生初步空间观念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呢?根据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知识的规律,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知识时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立体图形,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的重要基础知识。 一、把握特点,突出重点 本章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重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教学;(2)计算表面积未给出“公式”,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3)突出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直观“形式”推导,由正方体的特征引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4)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章四十八道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五年级下期数学课本273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培训动手操作、有序观察的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3.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通过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和竞赛活动等形式,培训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是推导一切几何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这一单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等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开始还看不懂教材中的立体图形,应借助于实物加强直观演示及实际操作,先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再把实物与图  相似文献   

8.
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从而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0.
“九义”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部分内容。一、教材特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从一、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观念的认识的飞跃,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圆锥等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1.重视联系实际。用实际物体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通过实物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把牙膏盒、药盒沿棱剪开再展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所编题目均联系实际。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1.
<正>课前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应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概念,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但学生到底存在怎样的疑惑?教师应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为此,对3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相似文献   

12.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逐步提高对空间与图形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关系的感知能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是将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过程,要重视初次展开正方体的教学过程,边操作边想象,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除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之外,还必须着力培育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对于学生从数学角度深刻认知各类生活中常见空间几何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内容,探讨通过实现点、线、面等空间几何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沟通来有效培育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机辅助教学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的一种教学手段。利用CAI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形成对物体清晰的表象,掌握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一、动中比较,观察特征计算机图形功能是计算机主要特征之一。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变化过程再现于课堂,通过线段组合、分离,把抽象的平面和空间概念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认识长方体特征,可先在微机画面上显示一个旋转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当长方体固定后,按顺序分别闪烁相交于一点的长、宽、…  相似文献   

15.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由此可见,“表象”在儿童的认知活动和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借助实物直观、图像直观和语言启迪获得有关形体及特征认识的表象,并逐步抽象、概括出有关概念,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小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第二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重要基础。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小节教材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教学因素:基础知识方面,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空间观念方面,建立长(正)方体的表象;逻辑思维方面,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建立“观念”与认识“特征”。  相似文献   

17.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1)引导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摸”出来。教师分别出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先向学生说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让每位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摸一摸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并与同位互相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是指哪几个面的总面积。(2)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的表面“划”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六个长方体透视图,指定3名学生分别划斜线表示出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同时,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画有长方体透视…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从何处入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选择什么素材铺垫想象、该侧重“想”还是该注重“做”等问题犯难。其实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经验的支撑和长时间的积淀,它应该是由“做”到“想”,由一维到三维.循序渐进、有理有据的一个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发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