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秦至汉魏时期民众岁时观念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 ,呈现出新的时代特性。虽然人们在时间生活的总体上仍依循着自然时序 ,但岁时信仰中的神秘因素在向日益世俗的方向发展 ,先秦岁时的政治指令性质也逐渐转变为社会规范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一方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积淀下来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内容.民间歌曲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它在另一个方面能够直接地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本文将站在民俗视野的角度,分别从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及民俗信仰四个方面来对河曲的民间歌曲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岁时节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寻常的日子。我国的岁时节令产生的时间很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至今的岁时节令蕴涵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精华。如今,传统岁时节令民俗出现了变化,新民俗,甚至新的岁时节令不断涌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新出现的民俗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好是坏;民俗的生命力是否强大到足以应付如今社会千变万化的个性需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民俗并实现岁时节令民俗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是岁时节令民俗的变化带给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甘肃陇东地区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该地区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的岁时文化尤其能代表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将陇东地区的岁时风俗进行整理加工,目的在于为陇东岁时风俗文化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5.
素材银行     
《招生考试通讯》2011,(1):19-19
一次成功就够了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  相似文献   

6.
拉祜族岁时节日民俗是拉祜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而形成并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为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可的行为模式。它是拉祜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不解之缘,与拉祜族的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与广大拉祜族群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紧紧牵连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应和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伴随着拉祜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的改变而变迁。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我国苗族的重要聚居区,苗族传统岁时节日活动非常丰富,它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那里保存着各类民俗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历法等文化遗产;它不仅在苗族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等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岁时节庆风俗几千年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传统民俗体育内容的节庆风俗因其祭祀性、宗法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成为岁时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田野研究,梳理分析山东方志中的岁时节庆体育,探讨其民俗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荆楚岁时记》的历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记载地区岁时民俗的专著。它从月令中分离出岁时民俗,它从岁时民俗的角度反映普通群众的社会生活。它既对民俗学、又对历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历来受到民俗学、历史学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赵翼晚年著作《瓯北诗话》,评论唐宋以来诸位诗学名家,探讨各家独到特色。其中卷八点评明代词宗高启,分析明初诗学风气,通过高启的诗作剖析其诗歌理论及其对扭转诗风、诗歌创新所作的贡献,并赞之为明开国第一诗人。赵翼对高启的推崇体现了他本人对诗歌的期待视野,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高启诗“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形神俱似李青莲诗,却又并非专学青莲,而是“兼师众长”。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最早登上盛唐诗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非凡的创造才能,对于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以及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创新,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光耀史册,彪炳千秋的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世后期随着以古文辞学派为代表的拟唐、拟明诗风的衰颓,平明浅近的诗风藉此气运重现抬头之势,此前一直不受江户诗坛重视的白居易诗歌因此成为诗家的模仿对象,而在幕末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沼枕山便是其中之一。他对白诗的吸收并不局限于和韵等常见形式,更是在深刻理解白诗的基础上积极摄取其创作技法,将日本本土传说故事整合于歌行体诗歌中,实现了汉诗的日本化,这其实也表明了江户后期诗坛接受白诗的成熟情况。  相似文献   

14.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的“仙人掌”意象,内涵丰富、韵致独特。首先,“仙人掌”在唐人笔下,意指汉武帝神明台上的承露“仙掌”。唐代诗人借“仙掌”捧盘之事典,既讽刺了汉武帝佞仙惧死的荒谬举止,又抒发盛袁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其次,“仙人掌”又指西岳华山之上的“仙人掌”峰,唐人在描写华山时,往往提及“巨灵掌劈华山”的神话传说,该传说为“仙人掌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瑰奇的美丽面纱。再次,在唐人那里,“仙人掌”还意指荆州当阳县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  相似文献   

16.
王维诗与儒释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儒释道三修,三家人生哲学思想融注诗里行间。他是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和禅师于一身的通才。其诗,天才妙悟,推重意境,神韵悠然。诗情、理趣、画意相融,胜境独造。诗歌表现形式众体兼备,且多精品。王维是开元诗坛声名超过李白和杜甫的核心人物。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共同构成盛唐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诗人以茶雅志,表现超尘绝俗的隐逸情怀;以茶悟道,追求"全性保真"之"道";以茶合德,营构清雅、简淡、高远的诗境。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反映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而又自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秀芳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4):33-35,38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诗上万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九千三百多首,是历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诗人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从中也可以看出陆游爱国情怀从单纯渴望抗金、收复中原,把满腹希望寄托于君主、朝廷,到关心沦陷区百姓,对南宋王朝偏安国策愤然提出质间的产生、凝结、升华过程和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明代前期格调派诗学在其自身分化的基础上,经过前七子高调标举"气格"、"音声"等法度规矩以及李、何对师法古人所侧重的内外重点的不同,引发了格调诗学内部的理论分化,在此基础上,触动并改变了自宋以来诗学理论对李白诗歌审美评价固有路径。在对李诗整体风貌的标举和气格法度的肯定基础上,开始较为具体的从体裁、风格以及情蕴等方面对李诗进行了先期的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20.
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中有风土人情的描写,有边地苍凉的描述,有战士苦寒的申诉,有慷慨激昂的战歌等等,这些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西域的概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岑参诗歌的研究领域由起初的诗本位,扩展到了美学、绘画等领域,诗人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有新的开拓。呈现出多领域、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