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家庭问题是指家庭存在着消极、低级、不健康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它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构成危害,而这些情况往往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极的政治态度:一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物价乱涨等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气连天;有的家长甚至还把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顺口溜”说给孩子听;向孩  相似文献   

2.
家庭“精神污染”是指家庭存在着消极、低级、不健康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直接危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极的政治态度:一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物价乱涨等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气十足;孩子在外面做了好事得到老师的表扬却遭到家长的嘲笑与责骂;向孩子宣扬拜金主义、享乐  相似文献   

3.
教育时文     
一、消极的生活态度。一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社会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气冲天;向孩子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人生观。长期耳濡目染,孩子会缺乏社会责任感,看问题偏激,情绪不稳定,任性蛮横。二、享乐的生活方式。有的家庭生活富裕,满足于安乐生活,不求上进,缺少艰苦朴素、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环境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求上进,玩世不恭。三、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主要成员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控能力差,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四、打骂的教…  相似文献   

4.
一、消极的政治态度一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社会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气冲天;向孩子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人生观。长期耳濡目染,孩子会缺乏社会责任感,看问题偏激,情绪不稳定,任性蛮横。二、享乐的生活方式有的家庭生活富裕,满足于安乐生活,不求上进,缺少艰苦朴素、奋发上进的精神,这种环境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求上进,玩世不恭。三、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主要成员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控能力差,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四、经常打骂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当前,家庭对如何开展游戏并在游戏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开展家庭游戏的意义及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家长认为游戏不过是孩子的兴趣活动,可有可无;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热衷于游戏是贪玩,浪费时间;有的甚至对孩子说:“好孩子是不玩的。”殊不知由于家长长期忽视孩子“要游戏”这一基本要求,会影响孩子运动能力、认识能力、社会性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家庭教育问题是指家长消极的政治态度、不健康的生活情调和家庭中庸俗的文化氛围及对孩子身心健康构成的危害。这些情况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消极的政治态度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和道德沦丧等阴暗  相似文献   

7.
温慧兰 《家长》2024,(1):15-16
<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孩子学习积极性差、主动性低是一个大问题,这种类型的孩子一旦离开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管,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消极情绪。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一般采取打骂、惩罚等教育方式,结果孩子的表现更为消极,甚至产生了焦虑、抗拒等情绪。要知道,家长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不能大事小情都细心安排、严格约束,孩子终归会有“自由翱翔”的一天,如果不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那么在脱离父母管教后,孩子很容易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8.
第一,作为家长,要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异性交往每一个家长,都是从青春期过来的,对这个时期都有着多多少少的感受,都能对这个问题说上几句。但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的异性交往"谈虎色变"、说三道四,甚至是横加指责,会武断地下结论,定调子,导致家长与孩子关系不和谐,引发家庭矛盾,更有甚者会引发家庭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JIAZHANG200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按说这是好事,但凡事一旦走入极端,好事也会变为坏事。“过度教育”,就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过度教育”表现在哪里?一是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许多家长特别是隔辈人,对孩子的需求不问合理不合理,一概给予满足。吃,要高级营养品;穿,要高档名牌货;钱,大把大把地塞给孩子……真是要月亮不给星星。结果呢?孩子生存能力很差,自我中心意识恶性膨胀,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殊不知,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必定会酿成孩子和家庭的悲剧。二是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家长既怕孩子冷着,又怕孩子…  相似文献   

10.
积极的情绪记忆会使人变得乐观、自信、开朗和豁达,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则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记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记忆呢?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能使孩子产生愉快安全的体验;相反,一个充满压抑和吵闹、缺乏温暖和亲情的家庭,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孤僻、不合群、怕交往。家长为孩子着想,就应努力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2.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恐怖邪恶的影视节目和图书。当孩子出现害怕不安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予爱抚和安慰,排除消极的情绪记忆。3.当孩子对黑暗、灾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悄悄地向人类走来,它正以立方级的速度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上网成瘾给家庭带来了无穷的危害。经过网吧时,人们时常会看到这样惊人的一幕,孩子被家长从网吧往外拖;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戒除网瘾,甚至不惜在孩子面前下跪。看着这些纯朴、善良的家长,人们心里有着一阵阵的酸楚。上网成瘾也引发出了许多社会问题。“网瘾”,正在吞噬…  相似文献   

12.
何楠 《家教指南》2007,(7):24-26
所谓家庭“精神污染”,主要指家庭里存在着消极偏激、低级趣味、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这些是直接危害幼儿身心健康的精神因素。然而,有不少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甚至对此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3.
儿童发展研究表明,父母分居或离异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在单亲家庭刚刚出现的几个月,对孩子非常不利。它不仅破坏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也对学校教育有着消极的影响。家庭的纠葛与破裂,使得双亲很难保持一个好的心绪。负有监护责任的单亲家长也难得有好的心境像过去那样照料孩子的衣食住行,关心孩子的学习。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和家庭生活的挫折,单亲家长有时会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父母代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呢? 一、家庭要和睦和睦、幸福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轻松、甜蜜、融洽的精神氛围,能让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一个经常吵嚷打闹、不尊老爱幼的家庭,孩子的心灵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创伤,心理也不会健康。如果家长不注意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建设,不注意情感投入,夫妻争吵甚至动手,  相似文献   

15.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些疏忽、差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次小测验甚至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是难免的。家长切不可据此轻易认为孩子是“差生”,从而使孩子丧失信心。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差生”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孩子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接受能力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及教育失误的客观原因。对此,家长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特别是对入学不  相似文献   

16.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教育质量的追求影响着孩子后来对自己教育目标的设定。父母在孩子早期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支持与否的态度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的求学态度。通过对湖北某边远山区小学生家长进行访谈调查发现,家长的消极教育心态与其自身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山区乡村中教育的消极情绪、地方政府对教育政策实施的偏差等问题紧密相关。消除家长在教育上的消极心态既要从政府大力扶持落后地区教育层面着手,也要从提升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角度用力。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家长"陪读"这件事,恐怕每一位家长都"心有余悸"。从孩子上小学有了家庭作业开始,大人孩子就像被绑上了一架看不见的"战车"——"不写作业,母慈子孝、又搂又抱;一写作业,大呼小叫,又哭又闹。"几乎成了小学生家庭的"日播剧"。甚至,由于家长的"陪读",还会引发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家长往往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学习,为什么总要家长督促?学校和老师常常很委屈:一个孩子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1.社会之风不正舆论声音不符合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很多媒体为了达到收视率,经常会对影响社会风气的新闻事件大肆报道,假唱、盗版、论文抄袭、网络诈骗、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甚至出现路边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的现象。社会的冷漠、不分黑白、不懂美丑的现象,使得学生对社会道德产生质疑,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家庭忽略诚信教育一方面,家长重孩子的文化成绩,轻孩子的品  相似文献   

19.
水煮沸了,水汽顶掉壶盖;太阳光下,奶奶的老花镜点燃了小纸片;冬天,玻璃窗上结出了美丽的冰花……家庭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家长应善于利用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呢? 一、珍视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孩子来到人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蹒跚学步的孩子会盯着自己的影子,总想踩住它;有的孩子拆开闹钟,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们扛着一只死苍蝇……好奇心是探究问题的前提,它能使孩子对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不予理会,甚至呵斥孩子:“没完没了地问,烦死了。”须知,这是在把科学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因为,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多次得不到满足,甚至被压制、否定,则好奇心就会消失。而一个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二、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思考和回答问题。这比由家长去直截了当地给孩子解答问题重要得多。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拿着小瓶对妈妈哭嚷:“谁把我的蚂蚱弄死了?”妈妈惋惜地说:“是吗?”她拿过瓶子,  相似文献   

20.
现在,家长普遍不太重视孩子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不主张甚至害怕孩子与人交往。他们总认为,社会复杂,孩子易被人欺负,上当受骗。因此,孩子放学回家,总是把他们关在家里做作业,生怕孩子出去玩会出事。这些家长,心情可以理解,用心固然也很好,但这种消极防范,并不科学。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安全”了,但实际上,不但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孩子“安全”,相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却危害很大。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城市,家家几乎是单门独户,孩子与人的交往本来就很少,如此这般,交往范围则更小,机会更少,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与人交往,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家长非但不要害怕,相反更要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