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产秩序的基本准则规范。如文明礼貌、遵规守纪、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等等。遵守公德是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之一,是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的熟人社会道德转型及其现代公德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人际关系是以熟人为主的社会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双重特征,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促使我国传统熟人关系向陌生人关系转变,必然要求人们区分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在公共生活中则以强制的和非强制的措施强化公德理念,这是当前道德建设的着力点.让私德与公德在各自的领域里共同发展才是我国21世纪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和谐城市应当是具有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定有序并充满活力的。但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领域正在分离中,对公共性、公共生活领域与公德概念是模糊的,和谐城市的建设需要健康的公共空间,同时更需要有社会公德的引领,形成道德共契,由此,市民公德建设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论梁启超的公德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成为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100多年前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和阐发了他的公德思想,提出要正确处理公德和私德的关系,培养国民利群、利国的公德思想,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及影响。探讨梁启超公德观之合理的当代意义,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使公共道德问题成为关于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情境的弱化等的分析,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以及重视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关怀及其德业以构建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为全体成员所公认的、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准则,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特别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使公共秩序和公德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称的是,国民公德意识薄弱现象相当普遍。国民公德意识薄弱的根源除个人道德修养因素外,还包含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教育根源。提升国民的公德意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既依赖于国家、社会的引导,也需要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改进公德教育方式,帮助人们建立道德信仰,并在法制建设方面提供有力支撑,树立公德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公共生活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其社会公德素养对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提升影响深远.是否认可公共规则和维护公共利益是提升大学生公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在厘清公共意识和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基础上,试图从公共意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日常话语,却是伦理产生的基本场域。随着实践交往的扩展,现代生活空间已经由"私人领域"逐渐走向"公共领域",而公共生活的有序进行必然需要一定的伦理维度。公共生活伦理围绕着公共利益"如何有效地实现"、公共生活"应该怎样趋善"的目标进行。公共生活伦理主体建设、公共生活伦理的环境建设、公共生活行为准则即公德建设、公共生活伦理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内容,是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公德是因公共场域空间接近而产生的陌生他者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以协调公共场域人与人之间、人与公共场域之间关系的社会道德。作为"公"之道德,除利他思想外,互不干扰对方自由可以视为公德秩序的终极价值依据。公德秩序的形成,除个体公德素质外,外在的制度保障以及舆论氛围等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创设公德秩序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道德共同体,建立和完善道德控制机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力推动公德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公德素养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些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层次相背离,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责任与公德     
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奉献,责任是境界,责任是超越。 什么是公德?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它是全社会所公认的,在社会生 活和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用以维护社会公共生 活,调节人际间各种关系的公共生活准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在日常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历史和文化传统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德建设的困境,即公共生活领域狭窄,严重的政治化和精英化倾向,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等。加强公德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必须迅速完善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制度;必须增强道德规范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必须强化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必须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和国家公务员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11-115
在我国传统社会,儒家"五伦"规范作为一种成熟而稳固的价值系统和道德制度安排,曾恒久地发挥着调节、规范和约束等职能。基于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诉求,以及人际关系和公共生活不断扩展的需要,台湾学者提出以"第六伦"作为传统"五伦"的必要补充和现代延伸,为传统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公共生活领域形成了一条"公德→社会公德→公共文明"的清晰的发展脉络。新时代的公共文明建设,既要重视在公民长久的职业生涯中涵养公德心和公共意识,又要强化在一般的公共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志愿者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养成关爱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良好道德习惯。唯有把私德建设有机融入公德和公共文明建设中,才能顺利实现私德公德的现代转换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关系层面 ,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德的培育。公民素质、公共规范和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培育的三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应增强职校生的公德意识■何明山方玉树职业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基地,进一步加强职校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改革德育体制,强化公德意识1.培养自律精神。当前大多数职校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并且多是独生子女。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调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人们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二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社会公民在公共关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社会公德始终与社会文明发展同步,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的…  相似文献   

18.
公德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与个人德行相对的公共生活准则。当前,我国的个体公德意识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以及公德规约缺失。加快公德建设必须明确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的自身素质、健全法律制度,建立道德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9.
论建构和谐社会中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王月  薛小娟 《班主任》2005,(10):12-14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战略机遇期执政党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加强公德教育对建立一个民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坚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看,"和谐社会"既是结构合理的社会,也是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既是运筹得当的社会,更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分化,我国长期以来以农村和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正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需要通过公德规范来调节.因为社会公德在实现人与其生态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肖南 《考试周刊》2009,(25):237-238
从闯红灯这一事件出发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公德的根基比较脆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当今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导致道德教育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的曲折掩盖了主人翁的精神。同时,目前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阶段,我们的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都逐渐解体了。随着公德领域的扩张,公德根基脆弱带来的负面效应必然会越来越显著。只有在学校实行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政府在公共领域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连贯统一,才可能真正使每个人树立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