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语言是受法律工作性质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变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法律的载体,法律语言必须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述法的内容。由其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对象所决定,由法律本身的强制性、权威性、严肃性所要求,法律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准确庄严、严谨朴实。而这些特点又是在确切与模糊、庄重雅与平易通俗、繁复周密与简洁明快、规范质朴与艺术审美等对立统一体中辩证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赵霞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426-427
法律极具权威性,因此法律语言也必须具有权威、不可随意更改与曲解的特质以保证所陈述的事实是准确的,客观公正的。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专业的英语决定了其庄重、准确、拘谨的特点。因此英语法律语言构成与研究必须从专业的角度来解析。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法律语言的特点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以保证英语法律文本的准确、不容置疑性。  相似文献   

3.
法律英语用词的准确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极具权威性,且针对性很强。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其用词具有准确、拘谨、费解、对模糊语言等特点。其中,准确性特征是法律英语的灵魂和生命之所在。因此,认真分析法律英语用词的这一核心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法律英语用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法学家法"和法律语言的大众化站在不同立场阐述了对法律语言的理解和要求,我们应选择哪一种标准作为立法语言的方向?如果为了使法律语言通俗化而牺牲其专业特性,等于是将法学的围墙强行拆掉;那么法学将不再是法学,法律也不能被称作法律。立法活动首先应考虑法律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权威性,以确保实现其应有的理性目的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法律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及适用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但模糊语言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体中。法律模糊语言成因复杂,既是立法原则概括性的要求,也受法律语言本身特点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模糊语言对法律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一些模糊表达,可以使法律语言达到实质上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相似文献   

6.
法律语言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其独有的特征。法律语言的二维性——精确性和模糊性共同存在法律语言中,但两者并不是无差异地分布在所有法律语言中。精确性的法律语言更广泛地分布在程序法中,而模糊性的法律语言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中。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作为跨文化法律交际桥梁的法律翻译在法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首先阐述了法律语言在语篇、语句和词汇方面的特点及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进而论述了法律语言的特点对英汉和汉英法律笔译的影响及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是人们长期在立法、执法、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等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以准确性为基本特征的多种语言风格特点.准确性风格特点的形成是由法律所具有的控制个人和群体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为实现准确性这一目标,法律语言应用者应从内容明确和表出方式准确两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语言同时存在着精确性与模糊性。法律语言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同样存在着这两种特性,即法律语言的二维性——精确性和模糊性共同存在法律语言中,但两者并不是无差异地分布在所有法律语言中,而是存在倾向性。通过对立法语言的分析,发现精确性的法律语言更广泛地分布在程序法中,而模糊性的法律语言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中。  相似文献   

10.
立法语言风格,是指在立法领域表述规则的需要而形成的语言气氛、风貌和格调.立法语言风格的特征是:一、庄重:立法语言的权威性;二、典雅:立法语言的典据性和高雅性;三、严谨:立法语言的科学性;四、简明:立法语言的便民性.  相似文献   

11.
简析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其消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是司法活动的载体,准确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现行法律语言中广泛存在模糊性.该文主要分析了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模糊性及模糊性存在的原因和消极影响,并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消除和准确性的实现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庭审语言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司法活动质量,增强法律实施权威性,为依法治国的实现打好基础,庭审语言的规范化势在必行. 规范的庭审语言需要遵从准确、简洁、典雅三个方面的准则,通过采用多样化手段和措施提升庭审语言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语言建设是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对语言发展进行规划。制定语言政策,实施语言工程,推动和引导语言更加有效地顺应规律变化。语言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必须通过语言政策和法律来影响和约束。语言法律是把语言建设中的要求国民遵守的语言行为准则用法律的方式明确下来。  相似文献   

14.
二战以后,受哲学语言学转向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人们认识到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模糊法律语言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法律语言在中国乡村的运行样态是考察和衡量现代法治与乡村司法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乡村法律语言具有不同的面相,其主要使用者有掌握一定涉法语言的一般村民、掌握乡村司法语言的乡村干部和从事乡村司法工作的乡村法律人。语言混乱是乡村法律语言的一种生存样态,语境整合是乡村法律语言的生存法则。基于乡村法律语言的乱象,需要对其进行规范。乡村语言的规范以法律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的衔接、制约和转化以及司法语言在立法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如何协调为基调展开。  相似文献   

16.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起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17.
法律语言是法律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由于法律语言在法律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应当在高职法律专业开展法律语言教育。目前在我国仅有个别职业院校开设了法律语言教育课程,因此讨论法律语言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课题。高职法律专业法律语言教育的构建可以从法律语言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任何学术研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种范式 ,我国的法律语言的研究范式自最初的“语修逻分析”后 ,先后出现了“风格分析”、“语体分析”、“话语分析”等等范式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模式 :法律语言的“言语行为分析”。基于言语行为的法律语言研究意味着 :任何“言语行为”在根本上都是人类“行为”的一种 ,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行为都有其运用的规则 ,任何“行为”的规则都是由这一行为的本质所内在地规定的 ,要分析一种“言语行为” ,首先就要从分析这一“行为”的规定性开始。由此 ,需要首先对“法律”这一行为充分加以定义 ,才能获得“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得到“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才能逻辑性地区分“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 ;并由此定义推导出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法典准则、程序准则、话语权准则、一致性准则、证据准则、时间准则、易读准则等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语言程式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力作用的结果。首先法律语言的归约性要求法律文本的句式形成不同程度的程式化。其次,法律语言的规范功能依赖于语言的施为效力而实现,法律语言的施为性要求法律语句的构建不是随意性的,而是需要程式化的。最后,法律语言严密的逻辑结构也制约着法律语句的表达式,并形成程式化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汉语本身的文化属性”、“法律语言的法文化系统”以及剖析“礼”的词语意义的视角,讨论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的关系。“法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无论从法律语言角度看,还是用法律文化的眼光观察、解释法律语词,法律语言都是整个法律文化的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因此,我们不仅要解析它自身所有的文化意义,而且还需要解释它们在一定的文化观念影响、制约下,产生的意义体系。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关系的研究,既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