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7,(5):30-34
甘清胡洞敖包具有独特的五阶层螺旋体造型结构,其祭坛以13座为一体结构,是草原上极为罕见的祭坛建筑。其丰厚的敖包文化承载着草原游牧民族敬畏苍天、崇尚自然、天人和合的人文理念和精神诉求。其祭品荤素并举,而其来历也有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敖包是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呼伦贝尔地区地域辽阔,草原区集中连片,敖包的分布受自然环境、民族分布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具有地域特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敖包祭祀传统。新时期,挖掘敖包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深度开发敖包文化旅游资源,对促进呼伦贝尔旅游向深层次、高品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得到不断发展,为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过去单一的观光型旅游逐渐向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转型。游客不再单纯地享受观光,而是更看重对该景区文化的深度了解。因此,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越来越受游客的欢迎。以吉林乌拉街满族镇为例,整合了相关资料,从自然及人文方面介绍了乌拉街满族镇;并对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优劣势的分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旨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为吉林乌拉街满族镇及满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据相关记载,敖包信仰在蒙古贞地区已有大约35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其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番兴起、没落、复苏的辗转波折.与此同时,蒙古贞敖包祭祀的实际内涵也一并完成了从“娱神大于娱人”到“娱人大于娱神”的转化.在这种符号意义解构并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民众信仰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导演了敖包文化的盛衰起伏.  相似文献   

6.
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随后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敖包的禁忌.本文主要从蒙古族敖包禁忌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方面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7.
"草根文化"是植根于民间,综合地反映了"草根阶层"现实意志和思想意识的文化。它拉近民众距离,创造经济贡献,其滋生的土壤决定了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快捷的传播、接受速度。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低俗媚俗的局限性。草根文化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相声艺术为主要代表的最为火热三种表演形式的"草根文化",都具有各自代表人物和各自艺术的优势。当然,草根文化是需要引导和治理的,找出正确引导的策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词汇语用学的重要原则及表现手法分析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海派文化的经典语言。以其词汇层面为基点,结合语用机制,指出其语用实质,并尝试对这一类话语中语义不明确的词汇作出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9.
余额宝作为网络金融产品的代表,其创新性不仅表现在产品模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对传统金融业务所忽视的新的细分市场的发掘。这一创新的基础来自于余额宝对用户数据的有效梳理及分析,并成功地将这一结果与产品的模式创新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这一网络金融产品的不断成长。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这一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对于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更积极的一面表现在其对于传统金融行业在产品及服务创新上的倒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文化高层次性,历史教训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紧迫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三个角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透过“PK”的流行风,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其来龙去脉,即外来语的借用和专业术语的泛化,以及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敦煌等地所出的古本<尚书>以及源于唐写本的日本古抄本<尚书>为材料,调查了一部分被认为是唐代卫包所改的<尚书>文字,认为卫包改字乃时势所趋,段玉裁所论则得失互见.此类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古书流传通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鲍照的辞赋,无论是与其自身身世密切相关的抒情赋,还是咏物小赋,都包含了他深沉的人生感慨,表现出在险恶政治环境之下壮志难酬的感慨,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显示了与当时文坛截然相左的创作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作品串联成篇,可窥其思想演变之脉络。具体讲,该学派在孔子殁后致力于发扬孔门从政思想,逐渐构造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哲学理论。其核心纲领可用“居敬而行简”概括,其中“居敬”属于从政者自身修养方面,以追求君子“威仪”为目标;“行简”则属于从政者莅民为政方面,以治理百姓为内容。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子张及其后学还概括出“虑以下人”“五美四恶”“敬刑为德”“明于礼乐”“知民之性”等理念,并试图回答“政治是什么”“政治何以可能”等哲学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当时学界关于人性善恶之讨论。  相似文献   

15.
鲍照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描绘了众多具有鲜明色彩的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与诗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情感心态,鲍照用多种人物群像抒写了相似的情感体验,即与现实不合而产生愤懑、不平、孤独、悲凉、哀怨的情愫.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的冲突使鲍照诗歌抒情言志功能最大化,更具表现力.通过研究鲍照诗歌人物群像及其形成原因,可以让我们客观具体地了解真实的刘宋社会状况和鲍照的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16.
俊逸是鲍照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杜甫评价鲍照"俊逸"的具体语境可知,俊逸大致是指鲍照以七言为主的乐府诗的奔放豪迈.具体来讲,主要是指鲍照的乐府诗具有强烈的情感气势,以及通畅恣肆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当南朝诗坛绮罗香泽之气充斥弥漫之际,鲍照以其特立独行的创作异军突起,享誉诗坛。他传世的二百多首诗歌,反映了刘宋社会的许多重要方面,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艺术上亦别立一体——“奇矫无前”、“开人世之所未有”,但由于“才秀人微”,却被“取湮当代”。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身仕乱朝与贫病交加是鲍照挽歌创作的现实及心理根源;鲍照好作挽歌,喜拟民间流行的挽歌曲调,这是诗人对随时及身的死亡忧惧的排遣方式。《松柏》、《代蒿里行》、《代挽歌》等长逝辞是诗人为其随时踏上漫漫黄泉路而唱的一曲曲寂寂哀歌。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来说,鲍照的边塞诗,较之前代,都有明显的开拓创新。并对唐代边塞诗派的兴起,有着导夫先路的开辟之功。本拟就其边塞诗的创作因由、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作出简要论析。  相似文献   

20.
鲍照的乐府诗在上承汉魏风骨,下开唐代狂放诗风的进程中,以其鲜明独特、豪迈遒劲的风貌,构成了我国乐府诗史中一段华美的乐章。题材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神韵的独特性,影响广泛的长久性是形成鲍照乐府诗歌神韵之风,俊逸之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