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天生活在苏拉宫村的满族人200余人,他们原是清朝时期从东北派驻新疆的满族官兵的后裔。由于政治的需要,他们迁徙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并与东北满族在地理上形成了较大的隔离。经过二百余年的居住、繁衍,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发生了诸多变化,但他们却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满族族群认同意识。论文结合相关的节日展演,试对满族族群认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赣南在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业已取得较大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赣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特点入手,分析当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因应之道。提出赣南客家研究应在坚持既有的在地研究的基础上,赋以区域研究在人类学知识体系建构上的意义,重视在地研究与离散视野的结合,实现在理论视野和学术话语上从“赣南客家”到“客家赣南”的转变,在研究区域上从“赣南研究”到“超越赣南”或“走出赣南”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连城道教经韵与客家山歌在旋法特点和衬词衬句方面的共同特点,探讨连城道教科仪音乐与客家山歌的关系,揭示出连城道教音乐具有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一道教音乐所共有的特征;通过对连城与龙虎山天师道在科仪类型和内容、龙虎山"上清腔"经韵与连城道教经韵的典型旋律型的比较,表明连城道教科仪及其音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迎故事"作为南桥村代表性文化,是该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在长期且反复的仪式展演过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为某种形式的村落记忆,表达出南桥民众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认同观念,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标志性文化,在村落内外社会之间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从整体上来说,这一习俗的产生与发展又是与南桥村所处的整个村落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学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同时也是客家人对现实的思考。客家身份的认同是客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主题不仅成为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客家身份认同是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6.
从民族宗教学的角度,对甘洛特有的"卧觉依"仪式进行调查研究。"卧觉依"仪式充满了象征和意义的表达,反映了人与万物的同质性,自然规律与人生定律的共通性。同时,"卧觉依"仪式展现了彝人的宗教情感和习俗文化,是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高度统一的文化现象,对于强化民俗文化记忆和保护民族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还愿是为答谢神祇的佑护,偿还对神祇的许愿而进行的民俗活动。仪式乃民间信仰和礼俗下的文化体现,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标记。功能性的用乐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始终。要理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与当下的面貌和传承,除了运用历史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外,还要从音乐的功能性方面加以考察和认知。  相似文献   

8.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分为民歌体裁、器乐作品、歌舞音乐和戏曲曲艺音乐四个板块,通过以“点”牵“线”的形式逻辑呈现.在选材组织方式上体现了从“人文主题”向“音乐经验”的过渡,在内容布局上呈现了点线结合的逻辑体系,在课程音乐文化上重视对学生民族音乐文化基因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与世界历史相伴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强烈,不同民族间宗教、文化、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冲突愈发频繁的发生。如何全面认识以及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亟需解决的关键社会问题。重拾马克思主义民族的基本视域,检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范畴的流变过程,对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节日,特别是带有民族宗教的节日,往往通过仪式的表演来体现其文化内涵。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展示载体。在旅游开发中,民族节日中的仪式展演是旅游者所青睐的旅游对象,往往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目瑙纵歌"节作为景颇族最隆重的节日,其仪式展演包含了景颇族众多的文化元素,为了使"目瑙纵歌"节更好地体现其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体验的需求,同时避免节日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失色,有必要了解该节日的文化特质,并提出市场化运作的思考和建议,赋予该节日以经济的属性,从而使该节日文化在旅游环境下得到传承与保护。同时也可以对类似民族节日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信丰“三月三”乌饭节的“恢复”,一定程度具有凝聚畲族认同感、彰显畲族身份的功能,但它更多是一种由地方政府主导、畲族精英、畲民以及其他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博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土客冲突日益成为外来人口聚集区社会矛盾冲突的聚合点,对土客冲突的错误认识和应对,将会导致冲突的扩大和升级,以至于给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以浙江湖州“织里群体事件”为个案,以织里童装产业的现状为背景,详细地分析了抗税事件冲突的始末,并从群体的非理性和集体行动的合理性两个角度解析了冲突的生发逻辑,最后从产业、税收、租金、加工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土客冲突背后的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3.
从封建帝王敕封妈祖的历史现象入手,尝试以"权力-游戏"视角,通过解构封建政权与文化认同适时"在场"的矛盾过程,重新审视封建王朝时期妈祖文化认同机制,进而探究其底层逻辑。研究发现,文化认同机制权力主导者运用文化策略规约和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认知模式,然而,个体也能积极地利用主体认知模式进行抵抗:或寻求自由、自得其乐,或隐蔽自我、逃避控制。研究揭示了封建时代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所暗含的文化权力格局,并试图为今后扩充认同建构的文化实践路径,以文化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另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南部佯亻黄人这一特殊的人群共同体为研究对象,以官方档案与民间文献为基本分析材料来源。在对其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过程长达半个世纪的历时性考察基础上,揭示了该人群共同体认同之路的曲折历程。对于正确认识当前的民族识别历史遗留问题及其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是课堂音乐教学的延伸,并给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对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素质和情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杭州市留下小学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将课外音乐社团引入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为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学校品牌的打造,培养学生音乐技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自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全国上下形成了党史学习的热潮。作为最能浸润人心、以美化人、以情动人的红色音乐艺术,在党史课程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高校音乐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依托红色音乐文化为载体,围绕“赏红歌,知党史,明责任”主题,研究设计“红色音乐文化+党史”新型教学模式,并为日后实体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彝语"雨斗"译为"献祭",即献祭仪式。雨斗仪式是丧礼的重要仪式之一,向人们展现的不仅是仪式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网络互动关系的建构等意义。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彝族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作为“乡土情怀”培育的主位因素,起着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乡土教育信念不足,缺乏乡土文化自信”与“寻根意识亟须唤醒,乡土文脉亟须传承”的问题,教师应以“幼儿文学”课程为载体,从儿歌、幼儿诗、童话、绘本等各种体裁入手,唤醒其乡土记忆,追忆其乡土情怀,培育和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教师可以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魂,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从“目标重塑,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实践育人”“资源组建,群体认同”三方面着手,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罗莹 《广西教育》2023,(13):58-61+66
本文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以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的“石榴籽大课堂”主题课程建设为例,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的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评价三方面系统探讨政治认同视角下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