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以质量取胜。但校对工作也有它的局限性,严格来说,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只有尊重原稿的义务,而没有擅自更改原稿的权力。我们称这种对原稿负责,努力发现校样与原稿不符的方法为“校异同”。实践证明,在目前出版的书籍中,“校异同”能有效地保证书稿的质量,使之达到出书要求。在“校异同”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往往十分讲究“点线面”三者的有机结合。纵观一些大师的杰作,除了其深远的意境之外,无不在技法上体现出“点线面”三者完美的融台。  相似文献   

3.
一、校对与编后印前质量保障环节   在传统的图书出版过程中,介于书稿的编辑加工之后和图书印刷之前这个阶段,有排版和校对活动。校对之所以需要,因为它在书稿转换成印刷书籍阶段中,处于最后一个保障着图书内容和编排形式质量的环节,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编后印前质量保障环节”。   校对是在近代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图书出版生产力的发展,从编辑活动中分离出来的。校对从编辑活动中这种分离,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这种作用仍然是巨大的。校对活动是对照原稿在校样上进行以“校异同…  相似文献   

4.
浅谈校对三个主体对于书稿质量的合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出版校对工作流程中,书稿的校对工作存在着三个校对主体的相互作用,他们是专职校对者、著作人校对者(作者)和编辑校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三者都对书稿的最终质量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三个校对主体各有其特点,互补性也很强。三者既有各自的分工,又互相协作,在校对活动中既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协作各展所长,形成了一种既互相协作又互相补足的合力作用,正确运用这种合力作用对书稿校样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米戎 《现代出版》2000,(1):39-39
“注意”是人的意志心理的一种机能,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注意”去观察事物、协调行动,没有“注意”,人就失去对活动方向的控制。同样,校对者工作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校样上而不能有所分心。实践证明,工作时走神、注意力分散是导致校对失误的一大因素。为了更好地运用“注意”为校对工作服务,我们应对以下四个环节给予重视。 1.“注意”的预备。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对者接触的校样内容各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事先就要确定“注意”侧重的方向,对校样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即事先…  相似文献   

6.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错误,并发现原稿的错误、疏漏和不妥处,提交编辑解决。消灭排版错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异同”,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一、“校异同”是校对人员 的天职,是对校对人员 的起码要求 “校异同”就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排版错  相似文献   

7.
校对“把关”浅议崔庆喜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把书稿付印比作“关口”的话,那么校对人员则无异是一个“把关者”。我认为,校对人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其一,校对质量关。校对工作职责是:对原稿负责,即...  相似文献   

8.
磁盘原稿包括其复印件,下同,对于校对者来说,因为它集原稿与校样于一体,无法把作者之“非”和录排之“异”分开来校正,只能采用读通校法,不能采用对校法;所以有人就认为,原稿磁盘化了,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会因为没有出现在校样上不同于原稿的“异”而消失;校异同作为校对方法,也会因为没有校样与原稿两个文本的比照而自行消失。这就是说,在原稿磁盘化的条件下,“双校”只剩下校是非、没有校异同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吧。一、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今后会消失吗校对功能,最简括地说就是“猎错”。校异同的…  相似文献   

9.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10.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11.
按《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但在实际校对书籍稿件的过程中,须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如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杜绝疏漏大错,起到提高书籍出版质量的作用。一、要协助编辑把好书稿质量关。按常规讲,中级职称以上的编辑审读和加工整理书稿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各出版社也正是依靠这些“台柱”,形成每个出版社独具特色的出书体系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编出的任何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在校对书稿时,校对人员应从把好出书质量关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高度出发,严格审校。只有这样,才能挑出书稿中的毛  相似文献   

12.
把好校对“十关”提高期刊质量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杨丽君校对是期刊出版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校对是构成出版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校对的基本要求是忠实于原稿,即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消除排版中的错...  相似文献   

13.
一、有些磁盘稿的打印稿并非“原稿”;规范磁盘稿可减少校对工作量原稿是校对人员校对校样的依据。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校对人员手中的作者手写稿逐步被作者随磁盘稿送来的打印稿所取代。由于目前大多数作者送来的磁盘书稿并非由作者本人录入,而是由别人代为录入的,因而其打印稿质量参差不齐。如送来的打印稿是经作者本人反复校对打印出来的,这样的打印稿可以作为原稿看待。但有时送来的打印稿未经作者本人核对,存在不少录入差错,遇到这种情况,校对人员就不能忠实于这样的“原稿”,因为这种打印稿不是原稿,而是“校样”。此时,应请编辑…  相似文献   

14.
米戎 《出版科学》2007,15(4):38-40
书稿的电子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原稿与校样合而为一,校对方式变为以读校为主,校是非的功能凸现,这是校对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要想解决书稿中的是非问题,首先必须辨明是非.做不到这一点,校是非就无从谈起,读校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本文结合实例分析、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得出了"辨是非是读校活动的第一要义"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校对质疑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质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提出疑问”。校对质疑,指的是校对人员在校对书稿的过程中,对原稿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疑问,提交责任编辑及时处理,以把好图书的质量关。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保证。除了提高校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外,结合笔者的体会,从改进校对方法和更新管理方法方面对如何提高校对质量总结如下。改进校对方法校对方法主要包括折校法、点校法、读校法和通读法等①,这四种校对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的对象。比如折校法是把校样放在校对人员正前的桌子上,原稿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中间,从第一行折起,压在校样上进行校对,这种方法速度快、不易多字漏字。点校法是把原稿放在校样上边,…  相似文献   

17.
大凡从事出版工作的人都知道,校对就是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消灭在排版中出现的与原稿不相符的文字、标点和符号,以及版式和图表等差错,使校样能更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原稿上书写和批注的内容。也就是说,校对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或主要任务是“校异同”。然而,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校对工作人员的职责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也是校对工作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许多人,尤其是校对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校对人员不得不从事“校是非”的工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校是非”这种现象或观点的提出,使人们对校对人员的职…  相似文献   

18.
校对,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原稿逐字逐句进行核对。消灭排、拼过程中的错误,这就是校对员的工作、校对员的任务。但是,校对员不应该是按原稿核对校样的机器,而应当创造性地有思想地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校对员的职责除了核对原稿和校样之外,也有校正原稿错误的责任。报纸的出版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它不允许有丝毫的延误,所以校对工作经常是在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紧张的情况要求校对工作必须既快且好,来保证报纸的质量。要使校对工作既快且好,达到消灭错误的目的,每一个校对工作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工作中全神贯注,一字不苟,始终如一地核对原稿和校样。这是保证完成任务的主观条件。从方法上讲,初校和二校的进行一般是照原稿校对,在校对中,总是先看原稿,后看校样。看稿和看样子,同读其他东西不同,一定要把每个字都看清、记清,同时也要适当地“断句”。“断句”是为了便于记忆,减少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50日,某报的校样一版头条大标题及内中均出现了“城乡结合部”的字样。校对将其改正为“城乡接合部”,但责编以“《现汉》查不到词条,读不接受”为由否定了校对的意见,导致“城乡结合部”见报。其实,校对的改动是正确的,也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