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相与”     
“相与”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凝固结构,在中学课本中出现了七次。由于“相”和“与”的义项多,“相与”的意义也相应变得复杂。初步统计,课本中的七个“相与”,就有五种解释。  相似文献   

2.
不管是初中英语课本,还是高中英语课本,不管是过去的英语课本,还是现行英语课本,“-ing”形式出现的频率都相当高。由此可见“-ing”形式在整个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位置,它始终贯穿英语的学习内容。现就“-ing”形式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 13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中的“额尔古纳河”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 ,当时称“额尔古讷河”。应标为“额尔古讷河”并注今名。同样“爱珲”可标为“瑷珲”。与上类似 ,课本第 5 2页《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中的“台南”应为“台湾”。“纳”由“讷”而来,“台南”应为“台湾”$江苏省灌南县五队中学@苏金荣  相似文献   

4.
所谓课本中的“四题”是指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和复习参考题.它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教学大纲,体现数学思想,达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对课本中的“四题”的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用词恰当,几乎字斟句酌,但也有不妥之处。课本第2面(绪言)表格中对第1项实验的现象的描述“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成液体”中的“凝结”一词应改为“液化”,因为初二物理课本中对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用了六个专门的概念来界定...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中的“落英”一词,课本注为“坠落的花瓣”,有些专家则认为“落”应作“开始”讲。笔者认为课本注释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落”训为“始”确有其据,《尔雅》第一条就有,但只见于先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9.
说“书”     
高一语文课本《师说》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其中“书”字,课本注释及教学参考书上一向都把它当“书本”、“课本”解,并据此译该句为“那些童子的老师,教授他们书本并且学习书中的句和读”。我认为此种解释是望文生义。既然老师已教给童子书本上的知识了,当然也就教了句和读,因为句读当然包话在“书本知  相似文献   

10.
陆平 《今日教育》2014,(12):44-45
一、从“内”到“外” “内”,指的是课内,包括课本内和课堂内;“外”指课外,包括课本外和课堂外。“从‘内’到‘外’”,指教学内容从课本内到课本外的拓展,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发现、探究的能力,新课标数学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思考”、“探究”特别多,如何用好课本中的这些思考或探究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对课本中的思考或探究应考虑:  相似文献   

12.
在文言文中,“唯”、“惟”、“维”三字经常使用,三者有区别,有时又可以通用,不容易识别,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说明也不详细。现归纳如下:一不通用,读音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133页),将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写成了“岐路”,笔者认为是排版、校对失误。其理由有3点:一、课本注释“岐路”: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查《辞海》《语词分册》岐,读音为qí,释义有4条:①古邑名。②同“歧”。③见“岐疑”。④姓。歧,读qí,释义为叉开。如歧路。引申为歧异,不相同。显然,课本的注释“岔路,是指  相似文献   

14.
课本习题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思维能力的。因此。重视、挖掘课本习题并利用课本习题潜在的智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就小数课本中的有关习题谈谈“反思”教学的一些做法,供同行磋商指正。  相似文献   

15.
“导学案”课堂模式是我校近几年来推行新课改而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步骤是:1.课前,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预设成若干具体问题或学生活动,编印成“导学案”,学生预习课本,独立完成“导学案”;2.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导学案”上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本,对于某些文言单字进行诠释时,有标明为“通×”或者“同×”的。如《论积贮疏》中,“罢,通疲”、“畮,同亩”等等即是。既然有“通”、“同”之分,这里就应该有意义上的区别。我认为,“通×”,是标明着单字的通假意义,而“同×”,则一般当为古今字或异体字。课本里许多注是体现了这种“通”、“同”的区别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课本往往不是按这种区别来加注,致使“通”、“同”弄得十分混乱。好些教师据此也就不加分别地只是一律地讲“通假”了。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课本注为“蚤同早”。其  相似文献   

17.
职工业余中等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有《蒲松龄故居参观记》一文,对其“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七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中的“孙子”,课本编者释为“子孙”,窃以为不妥。把“子孙”写成“孙子”,这不符合汉语习惯,例如:  相似文献   

18.
付蓉 《物理教师》2011,32(2):21-22
1案例背景 “有用的物理学”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前言“让我们起航”中的第2节.“物理是有用的”这个内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是上海课本还是其他省市课本,都是引言中常有的内容,但是对照其他教材我们会发现,这个内容在这本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中被重视了很多,不仅是笔墨增多,还被单独作为一个章节,  相似文献   

19.
《张衡传》中的“机巧”课本注为“指器械制造方面的巧妙”,把“巧”释为形容词“巧妙”了。据此,学生必然将该句译成:“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妙。”显然,这里的“擅长……巧妙”动宾搭配不当。问题出在“巧”的义训上。此“巧”不是“巧妙”之“巧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选文《训俭示康》中有句云:“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吾记天圣中先公为郡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对引文中的“乳儿”,课本注为“吃奶的婴儿”,而“先公”,与课本配套的《教参》则明白无误地释为“我的父亲”,这些都是常识性错误。 先说“乳儿”。《现代汉语词典》释“乳儿”为“以乳汁为主要食物的小儿,通常指周岁以下的婴儿”。《汉语大字典》“婴”字第七义,释“婴儿”为初生的小孩。《现代汉语词典》释“婴儿”为“不满一岁的小孩儿”。据此,当时的司马光应是不满周岁的小孩,怎能将长者所加的“金银华美之服”“羞赧弃去之”?再说,训“乳儿”为“婴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