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有两种能力:一种是有科学创新能力;一种是有科学创新驾驭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就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科学创新活动的培育,让学生知道创新不是重复、不能代替。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在中国,一直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在这种背景要求下,要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同行,适当地把学生科学创新活动的能力与发展有意识地凸显出来,只有在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侧重突出科学创新活动的价值,充分让科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要求中学化学教学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电动力学课程为例,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讨理论基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具体在下面几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剖析课程中新物理理论建立的规律、特点及其科学意义与开创性;处理教学内容不是封闭式而应是开放式的,密切联系最新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运用科学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提高课程起点;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和成果,启发学生走向科学研究轨道;注重讲解思想方法和处理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荻取知识乃至创造知识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布鲁纳说过:"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高中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是学生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王有鹏 《学子》2012,(7):24-26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特定的问题入手,用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自主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的学习活动。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认同,进而...  相似文献   

6.
一、对科学方法教育的认识 1.对科学方法的认识 狭义的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而广义的科学方法是指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的一种能动的、严密的、合理的、有目的的、有条理的思维和活动过程。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有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科学理论是反映科学对象的规律性,科学方法则是说明如何依据科学对象的内容和规律进行认识。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和规律,首先是认识的结果,是已获得的知识;其次又是进一步认识的指南。也就是说,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科学理论,或科学理论中包含的规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校本教研的创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研究重新定位后的必然产物。所谓校本研究就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本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的研究;二是在学校中研究;三是基于学校的研究。①为了学校的研究。就是教师研究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教师研究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所以教师研究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理论或主张,而是要主动吸纳和利用多种经验、知识、方法、技术乃至理论,它强调从具体、特…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和当代系统论是考试科学研究活动整合的理论基础;不同类别的考试实践活动在履行自身职能中所表现出的选拔、甄别、认定的同质功效,使考试科学研究活动的整合成为可能;不同类别考试科学研究活动的整合,对提高考试科学的价值和地位,对加强考试科学的学科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宁虹  胡萨 《教育研究》2006,27(5):10-14
解释学是哲学,而且是实践哲学。在实践哲学视野下,理论不再被概念所固化为抽象的认识,理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实现自身。在此意义上,理论可以生动、鲜活,与丰富的实践具有本然统一的联系。从教育之作为实践的本性出发,在一个相当根本的层面上,教育理论可以有这样一种探索和建构:它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作为实践的理论形态,完成并实现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它并不与教育实践相对立、相分离,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本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和新课改要求下的新高考要求是一致的,如果在高中与生物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实现与高中课堂教学相整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实践活动的必要性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其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希腊思想是希腊文化和希腊哲学的源头。从现象学的诠释学出发,海德格尔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认为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种源始性意义在其后的形而上学哲学中已被遗忘和背离。在早期希腊思想文本的希腊式的诠释实践中,海德格尔使诠释学从作为方法和方法论的诠释学转到作为存在之思的诠释意义生成的诠释学.从而开启了现代哲学诠释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读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本体论与诠释学的关系,可见语言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中心作用。继而通过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诠释学的关系思想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4.
诠释学是在西方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理解问题的学问,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为了使人们对诠释学学科理论有较清晰的认识,本文从诠释学的发展历程、诠释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的目的、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性质几个主要方面对诠释学作了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15.
由于立法数量的增加和司法问题的凸显,传统的法律解释学或法律诠释学开始在中国成为一门显学,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被安排在法律方法论项下进行教学和研究,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诠释学的理论基础却是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所带来的哲学解释学。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纠缠意味着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或诠释学)在从哲学领域进入法学领域的过程中产生了困难,这种困难是由立法中心主义与用法中心主义立场的差异所产生的。文章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厘清为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questioning using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of Hans‐Georg Gadamer. It first looks at questions and statements from a hermeneutic perspective, demonstrating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It then details Gadamer's notion of the ‘true question’, asking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teachers to ask ‘true questions’. Then, it turns to some concrete ways to rethink educational questioning. Three themes are proposed, themes to keep in mind when educational questions are used: non‐superficiality, humility, and circuitry.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西方哲学中,传统诠释学与科学哲学分属于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传统,一度呈现出水火不容的分裂态势。但在20世纪中叶,科学哲学与诠释学皆发生本体论转向,库恩开辟了科学哲学的新方向——历史主义,伽达默尔将诠释学最终发展为本体论诠释学。随着科学哲学与诠释学的转向,二者在理解上有了共同的交汇点——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字面翻译"之含义分析,说明海氏主直译。海氏阐释学实质之透视,表明译学对海氏存在误读。海氏不可译观之阐述,说明对海氏深入研究之必要。海氏翻译之思考,则丰富"重译"之内涵。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体现在应用指向、对象和原则、价值上。其应用指向包括人对内在自我的反思、主体间关系的反思以及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的反思;应用对象为文本,应用原则包括解释学循环、间距化、质疑、应用和自我理解。运用解释学方法有助于教育技术研究者反思研究立场、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陈蕾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5):106-108
解释学方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解释学研究范式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解的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和整体性,对教育研究方法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当代教育研究应继续关注解释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引入,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