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玲珑》杂志中的新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流行女性时尚杂志,<玲珑>通过为数众多的图片和相关文章,致力于塑造理想中完美、新型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对<玲珑>的解读,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到当时以中产阶层的都市摩登女性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延安《解放日报》着力建构符合革命意识形态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交织于民族主义和妇女主义含义之中,并逐步摆脱传统贤妻良母形象变身为革命的新女性,处于阶级话语的框定之中。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整体上的解放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和有力放大,实现了在一个男性占据权力中心的社会,弱势女性与强势男性并肩作战的神话。  相似文献   

3.
姜卫玲 《新闻通讯》2013,(10):62-63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被禁止闻知社会事务,有着‘外言不入、内言不出’的严格规定,不能就社会事务发表意见”④,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十九世纪晚期,随着我国女子学校逐渐兴盛,部分女性走出闺阁,接受教育。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有学识、有才能和有远大志向的知识女性。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更加强调经济独立,追求地位平等。“新女性”成为此时对女性最具时代特色的称呼,尤其是《妇女杂志》、《玲珑》等以塑造新女性形象为主要目的刊物的出现,掀起了一股社会革新与妇女解放运动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刘人锋 《编辑之友》2012,(9):117-119
《中国妇女》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中最有影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份妇女刊物。它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认为在全民抗战的形势下,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广告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女性模特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更是成为影响受众的重要视觉要素,引起社会大众和学者的关注.我们认为传统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女性,或者是性感风情型的审美女性,又或是古板严肃型的职业女性.而网络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家庭女性身上有了女权主义的展现,女性歧视观念在逐步减弱.审美女性充满自信与勇敢,表现出当下年轻女性多元的价值观与独立的人格.职业女性也有了丰富的个性心理以及自主的性格特征,让我们感到她们拥有对生活、对婚姻、对未来的自主决定权.当然,为了让广告商更加规范地利用好女性形象,我们认为还应该在树立人本广告观念和提高女性形象在广告设计中的艺术价值两个方面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6.
7.
<正>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离不开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延安时期出版的《战的中国丛刊"》提供了研究抗战时期历史问题的文献资料。通过回顾这套丛书的出版背景、出版过程,发掘蕴藏在其中的史料价值,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套丛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战的中国丛刊"》的编辑出版背景《战的中国丛刊"》是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号召全党展开大学习运动的背景下,为"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红色主流期刊,自1923年创刊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百年办刊历程经“三停三复”。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是第二次复刊的产物。延安复刊后的《中国青年》把宣传抗日政策、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在指导青年运动、鼓舞青年斗志、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建立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始终围绕青年关切话题展开讨论,将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有机结合,真正“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徐雁红 《传媒》2024,(6):88-90
《中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重要刊物,该刊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化“民族形式”和文化抗战等诸多方面的宣传,让新民主主义文化深入人心,坚定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对改变根据地文化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从创刊到停刊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其在宣传先进文化、抵制错误思潮以及繁荣根据地文化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青年》于1939年4月在延安复刊,是青委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边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面貌的现实条件,以及党对青年工作的重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该刊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青年需求,对当下办好青年刊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13,(10):87-87
内容简介: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文化建设为视角,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文化建设的背景、理念、政策、组织、制度和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等,总结了这一时期执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并从中引出资治之鉴。共分十三章,对延安时期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新闻报刊事业、图书出版发行事业、广播电台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等做了分别的论述,最后总结了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冯美 《今传媒》2013,(2):95-96
1958年,留苏学习归来的成荫导演完成《上海姑娘》。影片中,坚强独立的新女性形象颠覆了以往影片男女权利位置关系。该片与苏联电影《没有说完的故事》、《生活的一课》中女主角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以具体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不仅能发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对我国的影响,而且对电影中男性、女性位置的划分以及新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田颂云 《新闻世界》2010,(6):113-114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新闻评论作为旗帜与灵魂,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新闻评论特色表现在:选题具有时代气息;社论多而精;语言文风的群众性及驳论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王蕾 《编辑学刊》2012,(2):71-76
本文对半官方身份的女性期刊《中国妇女》杂志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该杂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出版、发行状况及其社会影响,探讨了该杂志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改革及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中共结合抗战形势和边区实际、妇女实际,制定和颁行了许多保护女子权利的法律制度,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层面加强了针对妇女的文化教育、生活教育、政治教育,翻开了妇女解放的新篇章。延安时期中共对妇女的教育,促进了妇女思想认识、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保卫延安、保卫边区和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赟龙 《传媒》2023,(2):89-90+92
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作为重要党报,受特殊历史、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全民化办报、网络化组织、经典化传播等个性化办报特点。正是这些独特的办报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参与热情,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传播树立标杆,并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解放日报》贴近群众、塑造精英、把握时机、受众本位的经验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7.
18.
苏久青 《传媒》2023,(10):83-86
大生产运动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人民绝境求生存的伟大胜利。在组织和动员大生产运动的诸多信息传播载体中,《解放日报》因其党报的特殊地位发挥了强劲的宣传影响力。通过“劳模文化”的传播,《解放日报》宣传阐释了党的方针政策,唤起了边区人民以主人翁意识“学劳模”“赛劳模”积极投身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12月1日《,通讯》创刊号出版,这是延安时期出版的第一个新闻业务刊物,它的读者对象是陕甘宁边区的通讯员。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曾在延安创办过一份油印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当时,新华社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一起驻在杨家岭,同属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以下简称《边区群部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办,由周文主持的大众读物社创办,主要面向陕甘宁边区基层干部和群众.《边区群众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在8年的时间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并在办报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其具体的呈现方式和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