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的步态描写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鲁迅在描写人物时十分重视锤炼动词来表现特征各异的步态。教学时通过比较鉴赏、类化组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中的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次教材编订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惑与尴尬,通过调查研究,梳理和分析问题症结所在,解析问题形成的内外部原因,才能探索出中学语文课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从色彩与绘画的视角解读鲁迅作品,也许有着别样的美感。鲁迅作品敷彩设色,以色写入,以色写景,融情入色,常常是寥寥几笔,似随意点染,却彰显出以少胜多、以无为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一、神化鲁迅,把鲁迅的作品当作教条早在60年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给予了极其崇高的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的评价是正确的。但是,毛泽东也  相似文献   

5.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审美教育的实施不可照搬以往的基础教学,而要以创新思维驱动。经典文学作品常读常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挖掘鲁迅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就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在塑造阿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从2009年8月到2010年秋,以人教版为代表的中学语文教材因调整编选鲁迅作品而引起了全国性的争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1年第1期也为此进行了讨论,“能否做到既能反映出鲁迅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又能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并收获多多”,的确是我们当前应该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的权力话语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品既是文学话语范本, 又是权力话语经典。鲁迅在特定历史人文环境中生成的权力话语, 以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批判性与前瞻性, 涵盖着深广的时代特征与政治文化内容, 显示出作者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鲁迅的权力话语丰富多彩而独具魅力, 是他反抗被描写开拓出的一条最能描写自己的路。鲁迅的新思想、新创造, 都在催生新的权力话语中被记录下来, 成为一种能够发挥权力话语的精神文本。  相似文献   

10.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对于鲁迅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 ,长期以来 ,理论界似乎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其腐朽的思想文化。这大大违背了鲁迅的创作初衷。如此研究鲁迅思想 ,其结局只能是思想离鲁迅越来越远。的确 ,凸现封建文化因素对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戕害是《呐喊》、《彷徨》的基本着眼点 ,但着力于对国民盲从封建文化心理的透视 ,“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才是我们解读其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要义和根本。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一书中云 :婚姻是金漆的鸟笼 ,笼外的鸟想住进去 ,笼里的鸟想飞出来 ;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内的人想逃出…  相似文献   

12.
邱伟伟 《成才之路》2012,(19):32-32
正鲁迅先生向来以他犀利的笔锋作为战斗武器,在动荡的年代里成为英雄的文人。因此,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虽然各类教材经过多次改革,而且又有了多个版本的教材,但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依然被毫无疑问地选入教材。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用不同的笔调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片段和对生活的感悟。这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审美感受。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们纷纷探索新课程视域下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克言 《学语文》2013,(3):49-50
“夜能让人冷静思考自己所要的,夜也能让人释放白日里束缚在灵魂中的另一个自己。或者说让人做那个白日里不敢做的自己。”“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这是鲁迅1933年用“游光”这个笔名写的杂文《夜颂》中的句子。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以见识经典为起点,进而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魅力,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对于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的解读,教师应做到:保持独立性,建构自己的价值观;接轨学术性,理解作品的深沉意蕴;转向文学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最能体现在教科书中,尤其是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教科书就是一个窗口,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的。”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阅读鲁迅,同样可以体会到时代的温度与呼吸。  相似文献   

16.
高春芳 《考试周刊》2012,(43):26-27
学习鲁迅作品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加之鲁迅作品本身的深奥性,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怎样教学鲁迅作品,是本文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语文教科书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的文学创作才两三年,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编入国文和国语类课本,一直魅力不衰,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也倍受青睐,不管是哪个版本,鲁迅的作品入选率都是遥遥领先,例如,粤教版的必修课中,选用鲁迅作品共三篇:<药><阿Q正传>和<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和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教师的陈旧解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程度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从温情和关爱的角度入手,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走进鲁迅、理解鲁迅。  相似文献   

19.
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丰富多彩的立面人生,既有冲锋陷阵民族脊梁的刚性,又有寻常之人纯朴的柔性,同时也有凡人所难免的缺憾。前者是我们曾经一味抬高的,后二者则是我们一直淡化回避的,这样都不利于当今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作为认识鲁迅的主要载体——鲁迅作品,其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学习鲁迅的重要使命。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20.
统编版小学“写人”类习作教材体现相互关联的特点,教师应树立整体教学观,从整体出发,纵向比对,把握教材序列;横向关联,让学生提前介入习作学习;再逐篇精准定位,落实教学知识。在整体关联视域下,实现从“教材”走向“教学”,从关注作文体系的“长教”到单元提前预热的“短教”,再到精准定位的“精教”,形成网状立体的“写人”类习作教学体系,使学生的习作素养得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