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产生巨大影响,被世人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堪称经典之作,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也是入选中学语文各个版本教材的“常青树”.  相似文献   

2.
陈蔚菁 《广西教育》2013,(22):47-48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文本,对初中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金钱、亲情、爱心、个人奋斗、人际关系等内容都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与当代初  相似文献   

3.
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教学为例,分别从质疑探究、打破偏见、破而后立三个角度,探索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传统上往往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视角来进行的,但本文从另一个视角——人生视角来解读作品,以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分析,达到对作品以立体化再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西方现代哲学家对人类的生存体验和生存意义的重新阐释。主体间性理论最早是由拉康提出来的,在概念的形成历史过程中,事实上涉及了三个领域,从而也形成了三种涵义不同的主体间性概念: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解释学)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也在现代哲学的发展中影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作者始终遵循"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原则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能力和寻找、捕捉、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强朗读指导,还课堂以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深入其中,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文本语符充满了多义性,反映了汉语语符结合的基本规律。描写、分析《红楼梦》语符的转换机制,有助于较为深入地探讨汉语语符转换的系统规律。  相似文献   

8.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新老教材里都有。把两篇选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课文内容没有一点变化,但课后习题不同。在新教材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文开头是: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相似文献   

9.
10.
<正>《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的生动描写,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人物形象,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1))。这是运用传统的小说解读方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解读法解读出来的小说主题,这种解读方法自然是可以的。但是,这种解读方法导致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解读出来的人物形象比较单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经典篇目进行完整、深刻、独特的解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例,通过剖析教师解读经典篇目时的一些不足,探讨如何对经典篇目进行完整性解读的过程和方法,力图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多维训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13.
经典常读常新.如何更好地解读小说,让小说教学呈现小说艺术的独特性,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叙事学理论视角出发,立足小说的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探究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问的运用技巧,可以拓展学生小说学习视野,加深对小说艺术独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解读】 文本解读主要有文学性赏析和教学解读两种,由于文学性赏析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要转换成教学解读,因此教学解读才是接近课堂实际的解读。在教学中,我是带着这样的初衷去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  相似文献   

15.
崔广宇 《成才之路》2009,(29):37-38
当年读初中时,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告诉我们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后来师范毕业当了老师,也是如此说,本来教参就这么讲吗,怎么能标新立异呢?自从自考完汉语言专业专、本科的所有课程后,参加西北师大文学院汉语与写作的研修班的学习。听了各位教授的讲课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一个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独具风格的教学艺术,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作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解读课本内容时。要仔细钻研,反复琢磨,得出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和深刻的体会,引导学生跟老师一样去体会,去感悟,学会解读文本的方法。教他们去认识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叔叔于勒》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历程中几经沉浮。20世纪20年代至1965年,入选教材。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该文被删。1978年至今,该文重新入选各版本语文教材。受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影响,《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读风貌。本文试对《我的叔叔于勒》不同时期的解读进行梳理,以期为更全面地了解此文解读的流变历程,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此文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一家贫穷生活的描述,折射出19世纪中后期法国小市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此来揭示资本主义的丑恶。该小说翻译到中国后,便很快被选入教材之中,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典型课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其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对小说主题及人物形象在不同时期的解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名篇,小说以精巧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深刻的内涵,令后人赞不绝口。笔者每次教这篇课文,都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这与这篇文章线索多元化密不可分。对这篇小说线索的解读,我们在教学双边探究活动中,出现了多种答案,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揣摩这篇文章的线索,探究线索与情节、结构之间关系。所谓线索,是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联成一体的东西,它是可见的、显性的、有迹可寻的,线索不仅指示着作者行文的路线,而且成为读者阅读的向导…  相似文献   

19.
邱兴宇 《现代语文》2008,(9):121-122
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课文中的经典篇章。历年来的教参提示都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从“盼于勒”到“躲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确实,整个小说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缘于钱,可以看出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20.
李敏 《语文知识》2014,(12):12-14
莫泊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镜子”价值和批判意义。他发表于1883年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长时间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更显示出经典作品的无穷魅力。这一作品历来被解读成批判小市民自私、冷酷、拜金主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范本。教学设计上也往往是把菲利普夫妇作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予以重点突出,而忽略了其他人物的分析,如于勒、若瑟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