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三册第37页习题(2),介绍了牛顿环实验,要求学生解释其现象及成因,很多同学只能由光的干涉知识定性说明,不能定量分析观察到现象,我撰写本文作定量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10年第2期刊发的<指瑕与疑问>,对2009年第12期中<例说标点符号的使用>一文提出了两点"不同意见".细读<指瑕与疑问>,笔者发现该文也有两处与标点符号相关的问题,要提出来向作者及其他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3.
焰色反应"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材实验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2007年1月第2版高一<化学>第34页[实验2-11](文、图略),关于焰色反应的演示实验,存在以下缺点……  相似文献   

4.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3)>第二章<概率>第三节<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的"问题提出":100件产品中有93件产品的长度合格,90件产品的重量合格,85件产品的长度、重量都合格.现在,任取一件产品.若已知它的重量合格,那么它的长度合格的概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内容 "平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四节.  相似文献   

6.
题目如图1,已知⊙O1和⊙O2外切于点P,AB是⊙O1和⊙O2公切线,A、B是切点,求证:PA上PB(人教版<几何>第三册p.129例4).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有一篇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该文选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原著共十一卷六十一章,节选的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题目是编者据原文确定的.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减负"在我国不同时期都是个不轻松的话题.记得十一年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后,我参加了省教委"减负"座谈会,<四川教育>2000年第2-3期以"打好‘减负'攻坚战"为主题,发表了一组文章,我以<"减负"也需综合治理>为题谈了拙见.  相似文献   

10.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第五专题"学问之道"选有这样一则语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语录出自<论语·子罕第九>.选编者将这则语录编入"学问之道",大概是想借孔子所具有的学风和品格来激励后学.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第1·2期<教学不应唯教材>一文后,我想与作者黄志辉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物理>(2004.1第23页)中,刊有一篇由吴老师撰写的题为"一道竞赛题的妙解"的文章,虽然解题的思路比较新颖,但读后使人感到有些蹊跷.  相似文献   

15.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曹权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王安石在其<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句的翻译是:"……常常是在险阻偏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000年11月第2版,第159页)在本课"课文说明"有关"词类活用和句式"部分的解说中,也有这样的解释:"险远,险远的地方."(2000年11月第2版,第156页)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释"蔚起"为"蓬勃兴起",所引书证为清王士稹<居易录谈>卷中:"誉麾蔚起,诸生之诵法弥殷矣."此处书证,盖据丛书集成初编本(2824册).但"誉麾"显然不能成词. 查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第七册<居易录谈>(卷中第八页左栏).该例的上句作"誉髦蔚起".可以断言,"麾"当为"髦"的误字.理由有三:其一,台湾本是据道光本<学海类编>影印的,比排印本的<丛书集成>要可靠得多.  相似文献   

18.
近读<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注意到了关于"小说"是否可以定义为"虚构的文学体裁"的争议(见杨先武<小说是虚构的吗>).有争议是件好事情.因为争议往往是接近真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20.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