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萌芽和初步形成阶段,中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因此,研究中学德育课程的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德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我们只有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才能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的整体优化。一方面,中学德育课程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另一方面,它又娃一个子系统,其改革妥与母系统学校德育及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结构变化协调一致,要能反映社会现实及未来社会发展需…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探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现状,德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徐萍 《教师》2014,(4):10-10
在国内的各教育体系之中,中学教育尤为重要。它不但是素质培养的奠基者,而且还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担负着中学生个性与道德品质培养、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责任。新课标所展示的活动理念和实施方法正是我们应该遵循和贯彻的。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德育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分别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对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实现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中学德育课程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的中学德育课程编制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基本停留在传统课程编制的模式上,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改革这一落后的课程编制现状必须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对德育课程编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全方位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的有关方面进行科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翻开中国浩瀚的历史画卷,教育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焦点,无数次出现在风云际会的舞台上,扮演着意义非凡的角色。而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又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主题,因为道德教育面对的是心灵,而最终收获的是受教育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许正是基于德育的本质,从古至今,我们提倡并不断地完善德育,我们思考并锲而不舍地挖掘德育,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德育的价值最大化,也为了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6.
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工作者和落实者,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德育观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形成教育合力是德育工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认识模糊 ,并与行为表现脱节 ,道德内化存在“逆反心理”。改进中学德育要突出实效性 ,在内容上立足于“实”,在方法上取向于“活”,在过程中寓教于“情”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对“德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的理论探讨,而是时于德育的实效性及其实施策略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德育中,纯粹的说教对学生已不再奏效,要有效地向学生注入灵魂和精神的力量;就必须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巧妙地利用情感效应,应当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的方法是:给学生倾诉的机会;用真诚和微笑燃起学生积极进取的希望之光;形成健康的心理小气候。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主席最近提出:“以德治国”,这使我们对中学德育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中学德育,重在实效,如何看待当今中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在此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效果不佳,存在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德育实施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等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应使德育课程非专门化,在课改中全面渗透德育因素;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无为而无不为"对抗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使德育成为践履之学;指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培育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构建中学现代化的德育课程——论德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学德育课程设置的两个层面滞后于形势发展日益严重。德育课程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编制存在一定缺陷 ,包括对德育课程基础理论研究、指导课程编制的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缺陷。科学的德育课程设置必须对德育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进行准确界定 ,改革德育课程设置模式 ,实现德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乡土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中学德育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必须进行革新,以增强中学德育方法的实效性。德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渗透,德育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德育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德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实效性差的突出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笔者试图结合自己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加深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传统的德育观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近年来又增加了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等。德育内  相似文献   

16.
樊学艺 《中国德育》2006,1(12):86-8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是德育课堂的核心。调查显示,当前德育课程缺乏实效,德育课程开设情况不佳,学生对德育课和德育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德育课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够理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1.“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他教性”和“成人化、形式化、违心化”是人们对传统德育弊端的概括。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政治性、目的性、功利性太强,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走过场”、“照本宣  相似文献   

17.
人作为社会的人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件就是道德,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康德)。因此,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历来是教育的中心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及党中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方略中都明确了德育的首要和中心地位,培养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17,(23)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其形成稳定性格的关键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初中德育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对初中生开展德育,不仅要培养其良好的性格,还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文章就初中德育实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升初中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20.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脉搏;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特点的德育目标体系;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科德育的新渠道,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促成学生主体观念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