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语言敏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见到旁人能隐约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艺术论》中也有这样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类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相似文献   

3.
<正>几次公开课都有苏教版第九册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执教老师对于课文的"点睛之笔"——"‘给',永远比‘拿'愉快……"有着大同小异的认识。兹举一例:师:(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你是怎么理解"给"和"拿"的?生:"给"就是交给别人,"拿"就是从别人那里取走。生:把自己的东西送人叫"给",把别人的东西要过来叫"拿"。……师:大家的理解都很好。"给"就是给予,将自己的东西奉送他人:"拿"就是索要,跟别人要东西是不  相似文献   

4.
特殊的画     
<正>午饭后,我早早来到教室,发现班长小叶子的座位上"一片狼藉":文具散乱地摊在桌子上,抽屉里塞得满满的——衣服、红领巾露出一角垂下来,桌子和板凳周围全是纸巾和小纸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就是班长的座位?虽然我知道他不太会收拾整理东西,偶尔也会有一些小纸屑在他的座位旁出现,但是还从没见过如此"丰富多彩"的场景。平时,我见到他的座位不整洁,会叮嘱几句"你不要只检查别人的位子,  相似文献   

5.
<正>一、类比法类比法就是根据不同的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某些方面(如特征,属性,关系等)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它的本质是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综合.拉普拉斯说:"即使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开普勒对类比法更是情有独钟,"我们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学中它们应该是最不容忽视的."康德也深刻地指出:"每当理智缺乏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札>,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7.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一个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过:"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报>2002.1.4第三版<西部生态还能恢复吗>一文开头这样写:"2001年12月9日,一份时间最新、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向公众展示了目前令人堪忧的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这是笔者见到的"令人堪忧"的最近一个用例.类似的表述,像"令人可敬",1997.10.3<报刊文摘>第三版有文章题目为"令人可敬的竺可桢",2002.7.7<扬子晚报>B8版<老人>一文中写道:"国外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独立得令人可敬,尊严得不容一丝怜悯."至于用来表征形势大好的"令人可喜",就更是时有闻见了.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选人了画家吴冠中先生写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桥之美>,主要介绍画家眼中的桥与环境搭配的美学原则.他从画家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喜爱桥的原因,作者在第三段说:"我之爱桥……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近年的感恩定义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 "所谓感恩,就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  相似文献   

12.
<正>何谓深刻?所谓深刻,就是能从社会生活和材料中发现别人未见或未曾注意到的东西,而不是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说一些空泛的、肤浅的话。所谓深刻,就是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表达出来的观点,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人生阅历限制,看问题容易停留在表面,很难把握深层次的东西,从而导致作文立意肤浅,考试时作文拿不到高分。比如下则材料:"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离开寝室时,想给室友留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说:"真正好的散文,不在于它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手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周克武的<月是故乡明>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14.
张修淮 《教书育人》2011,(35):28-30
对"留白"和"教学留白"的认识1."留白":即留下空白,这种空白常能在画中见到,是指画家在创作中,为了能突出画中的特别情景而有意识的留出若干处空白,以达到此处似无似有和"无画胜有画"的意境。这样的画法一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16.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改中高中物理课堂上的评议是很重要的环节."评"就是对学生对物理知识认知水平的评价,具有褒奖性;"议"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是学生产生的质疑且必须经过探究解决的东西."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议"能转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做好物理课堂中的评议是产生课堂高效的重要环节.一、精心创设的教学"评"的环节情境,激发学生追求物理知识之兴趣优秀教师会在课堂中始终如一地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8.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学家吕淑湘在回答别人问他是怎么成功时说过,他的成功,课内知识占30%,课外知识占70%.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也深有感触地说:"我曾试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相似文献   

19.
论"让学观"     
"让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首次提出的.他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写道:"教所要求的是:让学."他认为"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意思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其过程.(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从这些古语和教学要求中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然后积极动脑,想方设法解决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