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时代之应然。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秉持“不论何时,以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联动、优势互补、课程关联、多元激励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张欣微 《科教导刊》2023,(7):149-151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临新的挑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存在协同育人观念尚未明确统一、协同育人参与主体常有缺失、协同育人质量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宣扬协同育人观念,建立协同育人意识、做好协同育人分工,明确协同育人责任、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打好协同育人配合是“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冯翻元 《科教导刊》2023,(11):14-16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正面临着角色定位变化、育人价值认同差异、教育资源利用不均、协作意识淡薄等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学校亟须找到三方实践路径,通过提高三方协作育人意识与能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树立平等的协作育人观念,建立长期协作战略规划,不断推进协作育人制度化、体系化,以期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4.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出现育人主体观念差异、角色关系模糊、交叠影响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协同育人效能不高。立足于全面育人理念,透析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在价值,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家校社”生态系统协同育人互动理论模型。基于此,提出了融通参与主体育人观念,创新协同育人文化,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优化沟通渠道等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强基计划”将引发基础教育领域育人方式的进一步革新。高中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一是通过构筑真实的德育场域,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二是通过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培养策略,激发学生各扬所长;三是通过家校互联、校社互融、学段互通,拓宽学生成长通道,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玉俊 《辽宁教育》2023,(22):86-89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密不可分。学校基于“和合教育”办学特色,通过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家校社协同共育、实施多元评价等路径,促进劳动教育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地实施,培养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8.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例,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学校忽视家校沟通的双向性、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同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育人为本,而育人应当以德育先行,同时教师德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又需要学校的努力、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现以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为目标,进行“家校社”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研究过程在“和雅”理念引导下进行,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并融合了一些对于教学实践成果的反思。结果显示:从“和雅”理念出发的“家校社”共同体生态构建有其必要性,且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家、校、社会分别展示出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协同之下,针对学生的关爱与保护工作将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实施后,对家庭、学校、社会提出新的、具体的要求,赋予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的价值、意义、内涵,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的且急需破解的难题,需要重新审视、思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文章探索了家庭教育促进提质增效、学校育人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促进“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郭凯  韩雪 《辽宁教育》2023,(17):24-26
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沈阳市朝阳一校沈北分校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总结出特色家校社育人模式,即“四六三”工作模式。“四”指的是四项坚持,即坚持理念引领、坚持标准先行、坚持榜样示范、坚持“五个一”工作有序推进。“六”指的是六项落实,即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计划、落实法律要求、落实家委会常态工作、落实家长学校课程、落实活力教师培训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指的是校社联动、校际携手、校企结合。三结合,点线面共同打造家校社协同生态圈。  相似文献   

12.
黄琳  江楠 《贵州教育》2023,(1):18-20
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时代性、必要性,符合全面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可行性。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中小学育人的主阵地,班级活动发挥着学科育人、环境育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建班级活动,培养“善·雅·实”的好少年进行论述,以期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聚焦“新时代小学育人方式创新与实践”主题开展研讨,呈现如下一些思考。一是革新育人理念,立足时代、尊重儿童,把握育人方式变革的重点和方向;二是重塑学校管理,积极回应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持续优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集团化办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工作;三是优化课程教学,基于育人导向推动课程建设走向科学系统及“个性定制”,同时聚焦关键环节撬动学与教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14.
“社区小先生制”是上海市宝山区继承陶行知“小先生制”开创的新型育人方式,在育人过程中通过构建闯关活动、拓展参与平台、整合多样资源、质性量化并举等途径,彰显了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评价育人的意蕴,对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重要价值。明确家校社教育使命,创新以学校为主体的互动模式,丰富以家长为主力的合作内容,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联动机制,是新时代实现和强化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预期不一致加剧了教师的角色焦虑,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的错位加重了教师的角色负担,角色边界模糊引发了教师角色泛化。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教师成为联结多元育人主体的沟通者、整合协同育人力量的组织者、规划协同育人方案的领导者。对此,需要教师深化角色认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明确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减负”。同时,建立以教师为联结的协同育人理念,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环境,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为教师角色的调适提供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6.
安宁 《辽宁教育》2022,(18):39-42
新高考、新课标、新时代育人方式的改革等要求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并强调了家校社协作育人的方向。学校可充分挖掘学校导师、家长导师和社会导师的资源,以家校社的导师角色实施学生发展指导的育人途径来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的德育同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有一定的创新,也是在传统德育理念与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就应当注重纵横、上下等多方面的同步一体化,在此意义上实现多角度兼顾。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效,就需要建立德育评价体系,使家校社的协同教育更加实事求是,在此过程中找准定位,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育人的责任,是学生五育并举,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理念差异、责任边界模糊、沟通交流不畅和资源整合不足等实践困境,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并未充分发挥其职能。鉴于此,融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优化家校社交流沟通渠道、统筹开发家校社育人资源等优化路径,是整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家庭与学校关系的构建关涉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新时代教育“育人”宗旨的实现。当下家校关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以家校关系功利化、家校地位失衡以及家长参与的阶层差异化为现实表征。以“我—你”关系哲学审视家校关系,可为化解上述困境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家校双方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我—他”关系,走向聚焦学生发展的、主体在场的、以双向对话为基本形式的、融合共生的“我—你”型关系。为实现上述转变,需在政策上予以指导与支持,在“之间”领域促进家校的平等互动,在理解与信任中实现家校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生命科学领域中“植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关照下植物领域的教学为例,浅析家校社协同下,如何推进小学科学“玩学创”育人模式,及时而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