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家校共育”一词不再陌生,它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正是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所处学校和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分析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特点,以“沟通”为中心,为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家校共育”提出一些简单设想。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家校沟通是实现高质量家校共育的关键。家校共育理念已得到普及且线上沟通得到广泛应用,但家校沟通仍存在家校主体地位不对等、线上家校沟通异化以及家校沟通机制缺失等问题。从信任理论的视角来看,家校沟通的特质应该是尊重与理解、爱与真诚以及对话与开放。基于此,理想的家校沟通应倡导互为主体的家校沟通,丰富情感为本的沟通技巧以及创设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家校沟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研究发现,家校沟通具有多属性特征,家庭与学校面临着信息交流不畅、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合作困境,合作过程中的"孤岛效应"制约了育人合力作用的发挥.由"渐进合作"向"多边融合"转变,即统一思想、明确权责、获得信任与支持等能...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气质直接召唤与要求家校共同有机在一起,这得以可能的核心向度在于二者的我—你信任。然而,时下家校信任却面临着我们彼此不信任乃至我们不能在一起的困厄。此种境况难免遵循着道德信用危机—伦理信任危机—文化信心危机的演化路径。家校间的彼此失信缘由在于:部分家校个体道德信用的缺失、家校个人主体性的最大化、家校伦理信任半径的短化及家校间所关联部分制度零度空间的存在。家校信任的破冰之旅应注意从展开各自道德个人提升的自我救赎、致力个人主体性向依存性信任根据的转变、走出伦理信任半径短化的孤岛,以及在其他方的助力下共力澄明制度零度空间暧昧的关系几个破冰点来肇始。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的转型发展,家校合作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意识形态.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仍出现"权责边界模糊,基本定位紊乱""沟通意识淡化,合作效果不佳""合作形式单一,实效性能缺乏"等症结.其缘由在于家校双方立场不一、视角不同、定位不准.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的发展,实现"三全育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协同育人,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逻辑起点,试图回归家庭教育与学校本质,挖掘基本内涵,立足学生主体的发展,从而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因此,家校双方应厘清家校双方责任、明确家校共育原则、健全家校沟通制度、提高学生中心地位,从而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与家长联系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联系”二字有互通的含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教师找家长的多,家长找教师的少,互通也就成了单向的,要改变这一局面,就是要变“家校联系”为“家校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把家庭和学校的两股教育分力拧成一股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7.
家校合作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家庭和学校为参与主体共同实施的一种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双向互动活动。当前家校合作呈现出无序性、低层次性和片面性状态。家长参与学校意识的缺乏,教师对于家校合作的"复杂情结",文凭社会的功利化取向,致使家校合作难以有效构建。破解这一难题,应该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四个方面来达成合力育人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工作者面临新形势,学校应建立“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家—校—社”育人模式,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家—校—社”协调育人方式将逐步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多样化的现代教学观念,更加全面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书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更好地培育出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本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社会多元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家庭和学校作为不同的教育责任主体,在教育理念、诉求、方法等方面可能存有差异和分歧,由此产生双方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与碰撞.敢于面对冲突、正确对待分歧将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家校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家校育人观念、育人环境、育人方式三个方面,究其根源深受社会多元文化、家校角色文化、家校阶层文化...  相似文献   

10.
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儿童的全面发展不能单方面依靠学校教育,家庭与社会也同样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当下,家校合作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本研究基于调查和实践,围绕当下家校合作的背景、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并结合校本探索实践,提出合作建设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家校协同合作的方式可以贯通小学生创新素养教育的时空场域,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补。其合作困境主要是对创新素养的认识不足,家校合作成效不显,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家校共育小学生创新素养的可行路径是夯实制度之基,构建家校协同机制;打造创新智库,提供宣传展示平台;融合实践活动,盘活教育教学资源,共同致力于学生创新素质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家校信任是构建良好家校关系的基石。信任的缺失不仅是家校合作、共育及协作等方案无法落实的重要因素,也是家校矛盾和冲突不断的内在原因。家校信任产生于家校交往的情境中,以交往和互动中的角色期望为基础。因此,建立和维护家校信任的首要任务就是协商达成家校彼此认同的角色期望。但角色期望的协商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过程,它不仅要关注个体间的互动,更要关注互动过程所嵌入的社会结构及其规范。社会结构及其规范划定的责任边界可以有效地引导合理的角色期望,促进角色期望共识的达成。责任的划界虽是创造家校信任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边界不可逾越。在家校互动的实践中,适度的家校跨界行动,能够促进家校积极信任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构建家校关系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14.
家校合作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高校、家长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因种种因素限制,导致家校合作育人面临诸多困难,并没有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改善。通过育人主体、现实等角度分析合作现状,对家校合作育人的路径进行总结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5.
16.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需要建立新型家校关系。家校合作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分离模型、依序模型、相互嵌入模型和重叠影响模型,艾伯斯坦提出的家校合作的重叠影响阈理论模型影响最为深远。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大多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在积极促进学校发展方面还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因此,中小学家校合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有:更新教师家校合作的观念;建立家校合作制度;提高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缩小班额,减轻班主任负担。  相似文献   

17.
王金凤 《考试周刊》2011,(33):221-222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它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合。因此,实施高效的教育必须重视和建立良性的家校沟通机制,积极拓展校内外沟通的渠道,构筑家校合作的平台,才能大力促进育人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共同努力,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教师应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19.
20.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在家校合作的外部运行机制以及政策保障和落实等方面,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撤点并校,对农村中小学实施集中办学,使得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家校合作问题更加集中,矛盾更加突出,甚至成为制约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村(居)委会的作用发挥为纽带,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配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省级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政策落实不仅是关键和保障,也是上述因素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