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颖 《成才之路》2009,(31):41-42
由于古文同现代文有很大的的差异,语言障碍较多,中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又没有多大的兴趣,更不用谈对作品整体的理解,如思想的把握、艺术技巧的评析、艺术语言的体味等。这样正确理解古文的主要意思就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初步的古文鉴赏能力,掌握解答鉴赏题的思路与技巧,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厚积”方能“薄发”,在平时的教学中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古文教学也是有难度的课程。进行古文教学时教师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接近生活应用广泛,并且丰富内容,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堂的活跃是古文教学精彩表象,其主要内涵是学生理解古文教学的独特性、灵活地使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于语文古文教学,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研究"以读代讲,古文新读"的课堂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理念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思路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中学文古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中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4.
古文教学历来注意字、词、句的分析,但是一篇古文往往因此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为使学生对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我把结构图表法运用到古文教学中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构图表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每篇古文的结构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把文章的内容浓缩为简明直观的结构图表,以便于学生把握脉络,抓住重点,既简化了过程,又提高了效率。例如:《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图表法”的好处是:1.直观性强,学生容易接受。“结构图表法”改变了语文教学信息的传导方式,由语言讲述变成直观图表展示。一篇课文的几项重点内容浓缩在一张图表…  相似文献   

5.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收录了《清稗类钞》中的两则古文,其一为《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该文简短浅显,以诚信为主题,意蕴深刻,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很适合刚接触古文的初中学生学习。文中把“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中“知我”的解释为“把我当知己”。显然是把“知”解释为“知己”,再活用为动词“当做知己”。  相似文献   

7.
略说“以读带讲”的“读”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教师进修学校田小乐“以读带讲”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以读带讲”,功在“带”字。“带”就是带动教师的讲,促进教师的讲,深化教师的讲。便于克服教师干讲、学生呆听的问题,便于使讲读教学达到“从读知写、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8.
政治课教学中的“讲”与“练”“讲”与“欲’足辩证统一的。“用”湘罡讲清知识,指导方法;“练”就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记,解决问回。讲与统是两个不同的出学过程,在时间不变的憎况下,讲与统所占时间百成反比,但是R有通过练,才能达到知识的迁移,拜形成能刀。讲...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因而, 数学教学必须按照数学教学的思维活动规律来进行,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体现数学思维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课的结构基本上是使用“以讲为主、练习为辅、先讲后练”的模式。而“三份作业”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一练”模式相反,是一种“练一讲”模式,即过去是以讲为主,现在要求以练为主;过去是先讲后练,现在要求先练后讲,并且把讲和练结合起来,边练边讲,寓讲于练。根据实践,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三份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这一部分内容,有必要依据教材修订后的内容,准确把握本门课程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党和国家事业赋予大学生的独特定位以及人生观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新时代开展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因。新教材呈现出来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和人生观教育教学的实践逻辑,是开展人生观教育教学的基本遵循。基于对新教材关于人生观教育逻辑理路的把握来解析人生观部分的内容,厘清人生观教育教学所讲之“道理”,为真正讲深、讲透、讲活人生观道理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浅谈“之”取消主谓独立性的作用郭蕴璧,岳培亮“之”在古文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但我在多年教学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其中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相对扎实的学生,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古文中“之”字作用中所谓“取消主谓独立性”的含义,以至能够形象地土理解“之”的这...  相似文献   

12.
对《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互”字,有的同志认为“互”即“彼此,相互”的意思(《中学语文双册古文补充词释》,载《教学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21页),这种说法与“互”的本义不符,其原因是把现在的合成词“互相”当作“互”的本义来理解,其实“互”的本来含义是“交互”,可以引伸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变替、相续”等意思。如果单按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成“彼此、相互”,似乎还可以讲得通,但放到  相似文献   

13.
当务之急是,古文教学应尽快抛弃那种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碎尸万段”的分析,寻找一种省时高效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革命史”教学如何由“史”向“论”转变?陈水林“小学讲故事,中学学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是中国革命史学科教学的三步曲。“中国革命史”作为国家教委规定的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讲理论怎么讲?讲哪些理论?目前,我校“中国革命史”课程...  相似文献   

15.
宋初的行卷古文存在“立则”和“开道”两种倾向。前者以王禹偁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古文多以“六经”为准的,试图为君臣定制定行为准则,展现出欲为帝王师的姿态。后者以柳开、张扶等为代表,试图希望以古文言说天地之道及仁义礼智信等“儒行”,继而使自己的古文获得与“六经”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六经”,达到成为“圣人”的目的。张扶等士子抱有“言天地之理不当使人易度易揣测”的想法,力图以古涩之语生成深奥的意义。把握这两种倾向,对于今人窥视当时的文坛以及理解“传道明心”等古文理论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口而诵,心而惟.”朗读古文,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训练语感的一次再创作活动.初中生阅读古文,往往觉得句子佶屈聱牙,内容晦涩难懂.许多语文教师对此也感到无从着手,望而却步.笔者有幸观摩了“相城区——常熟市”初中语文同题异构教学交流活动.《记承天寺夜游》的两位执教者添“醋”漏“油”,趣读古文的方法,博得了听课教师们的高度赞赏.下面,笔者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添读、漏读、配读三方面来谈妙趣横生读古文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文言句式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叶老认为:“对于文言里那些特殊的文法,第一要处处咬实,不计滑过”;“第二要‘熟习’”,“象热习现代的语法一样;”根据叶老的意见,我们在讲文言句法时,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一、紧扣教材,选准某种文言句式特点比较集中的典型课文,找出例句,归类整理。实践证明:每教一篇古文都讲文言句式特点,各课平均使用力量,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咬而不实,学生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感性认识,不能较快地掌握古代语言的规律,不能系统地了解文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针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吩为“通用”和“借用”的不当,阐明了通假的定义,然后对初中古文的“同”条注释通假字63个逐一进行讨论,采用统计考证与分类的方法辨析其情况,认为这63个所谓的通假字,实际上分属通假字(42个)、古今字(18个)、异体字(3个)。由此还得到了初中古文“古字通假”的一个系统,力图解决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字通假”注释和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旷玉萍 《云南教育》2002,(31):48-48
在目前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还不习惯于听学生“讲”,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和问,面对学生的问和答则不够重视,使之流于形式,这对教学实在不利。一方面失去了最佳教学时机,另一方面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得不喜欢“张嘴巴”。我认为教师重视学生的“问”和“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讲”。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话不再是圣旨,教师与学生是学习中的合作者。教师就像“牧羊人”,学生就像“羊”,“牧羊人”要给“羊”找…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术概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清代古文经学派的褒扬和对今文经学派的批评,却不能因此来解释文本同时透露出对今、古文两派实则各毁誉参半的态度:一面谴责今文经学派的狂妄,一面又赞扬其创新的勇气;一面褒扬古文经学家治学的脚踏实地,一面又讥讽汉学正宗惠栋的迂腐。这其实是重“论”大于重“史”的梁启超借以表达“解放思想”与“经世致用”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