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2.
<正>今日之社会,时有救危济困者反为所讹之传闻。每逢此时,舆论哗然,众说纷然。有此前车之鉴,助人为乐者面对跌倒路旁的老大妈、老大爷,也未免先生狐疑,投以审视的目光……此类事件古已有之,于今为甚。师者遂引《论语·雍也》"井有仁焉"章而论之。学者甲诵曰: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师者问:诸君能否设想一下孔门问答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中,孔子除了谈“仁”以外,较多谈及君子.虽然各家对《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一章中“君子”和“小人”的关系有多种注释,但总体看来比较相近,大都认为君子与小人以心地、气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在心地、气貌方面不同在于:君子以义为本,以利为末;君子践行仁.  相似文献   

4.
竹,贞而不介,弱而不亏。《诗经》中有“瞻彼淇澳,绿竹依依”、“篁篁竹竿,以钓于淇”之句。《礼记》载:“礼之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可见在上古竹子即具有道德上的意义。王国维说:“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不可曲,凌寒霜而不渝其色,……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然而深,冷然而清。其超世之致与不屈之节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相似文献   

5.
《论语》宰我问"井有仁"一章,向来被注释者作为宰我德行不足的标志,认为他对仁德的信心不足,所以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通过疏解问答本身可以发现,孔子对于问题的转换,并没有直接否定宰我的问题本身,而是试图用一种行为方式的选择去消弭宰我所提的问题。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宰我的问题本身并非没有意义,而是试图用一种极端的情境表达现实行为动机的复杂性,表现出人性内在挣扎对于行为的真实影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宰我的问题都仍然颇具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荀子》中,理想的政治秩序应该符合礼义之道,君子是这一秩序的缔造者。君子好学,自省守礼,“仁”“知”兼备,故能辅佐圣王,完善礼制,建立起礼的秩序。荀子通过对政治秩序起源以及君子品质的描述,指出唯有具备君子之德的人,才拥有治理万民的资格。君子依礼而行,明群定分,使得礼义之道落实为一种生活秩序,化育政治体中的每一个人,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建构起礼义秩序。  相似文献   

7.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大象》“乾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8.
船山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在解《易》过程中,注重阐发《易》中九卦之礼学精神,即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的礼学精神。因《易》以显礼,船山最关注的是《易》中履卦的礼学意蕴。《履》即礼也,是哲人早期对履卦礼学精神的原初阐释。船山对《履》之卦爻辞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履》之礼学精神乃“谨于衣裳袺襘,慎于男女饮食而定其志”,履卦的礼学价值在于“正名定分,别嫌明微”,从而实现了《履》卦礼学精神之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9.
黄文杰 《现代语文》2004,(11):27-27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相似文献   

10.
《周易》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特别是育德思想独具特色 ,重视人的德性培养。《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三分之一是讲育德的。不仅在经文中明确提出“恒其德”(《恒·六五》)“谦廉君子”(《谦·初六》) ,“以杞包瓜 ;含章 ,有陨自天”(《·九五》)等重要观点 ,特别是在《易传》中提出了较系统的德育体系 ,包括道德目标、道德修养体系、道德修养的途径等。  一、《周易》重视人的道德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 ,“道德”一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说卦》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和顺于道德 ,而理于义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相似文献   

11.
杨准 《湖南教育》2002,(5):27-27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而》中就明确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强调学习应以忠心与信用为主。怎样进行品德修养呢?他认为要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之”(《学而》),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要与没有道德的人交往,有错误一定要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同时,他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要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2.
《周易·大象》德礼治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象》强调“德”的功能。“德”是礼与治发展的目的。《大象》思想是以德代治。从德、礼、治三者之关系看,由于德这一思想源于乾坤二卦象的“自然之德”,即要求君子具备天地之“健德”,因而“君子之德”也就具有理想化色彩;礼本为贵族集团所专有,其非现实性亦导致了礼的衰败;法治思想在象传中尚未成体系,它包含于德和礼之中,起着说明和补充二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干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晋杜预作《春秋序》,认为《左传》“其文缓,其旨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将“缓”解读为委婉,“远”解读为含蓄,并认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左传》对辞令的记述上。作为《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很好地诠释了《左传》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解读孔子思想长期以来更多强调的是其社会伦理价值,但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一、教育的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被打乱了。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社会根源。“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孔子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  相似文献   

16.
《屯》卦叙述了完整的婚恋过程,以婚恋礼俗为线索完成了从爱情始生到坎坷渐增再到婚姻终成的叙事,阐明了“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的卦旨,同时对“君子”观念也有所揭示。礼俗在《周易》文本中作为事象的存在,在接榫卦爻叙事的同时,对相关卦旨及《易》道精神也有揭示功能。  相似文献   

17.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18.
读程树德《论语集释》,得若干条。“人焉度哉”,“度”当解作“匿”;“君子周而不比”,“比”当解作“密”;“造次必于是”,“造次”当解作“居于高位”;“君子怀刑”,“际刑”当解作“思刑罚之中节与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 ,是可以传之百世而不朽的 ,如仁义之德 ,礼让之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等 ,在社会与家之间 ,都是无物可以代替的原则。而在实际行动中 ,则不免发生形存实亡的质变 ,在《孟子》中 ,这样的实例很容易看到。一、是乃仁术孟子游说齐宣王 ,说了下面一段话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并说“是乃仁术”也。(《梁惠王》上 )仁 ,本来是就人的德性而言 ,孟子以“君子远庖厨”为“仁术” ,无形中已经失去了“仁”的本义。杀死禽兽而食其肉 ,是行动的必然结果 ,而为这种行动…  相似文献   

20.
一、《周易》重视人的道德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 ,“道德”一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说卦》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和顺于道德 ,而理于义 ,穷尽性以命。”这里不仅提出天地万物有阴有阳、有柔有刚、不断变化 ,各有其道、各有其德、各有其理、各有其性、各有其命 ,而且点明作《易》的目的主要是穷究其理性与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此。《周易》十分重视人的道德 ,认为只要有了崇高的道德 ,就将无往而不利 ,因此 ,做人做君子 ,必须有崇高的道德。有孚无咎。《损》卦 :“有孚 ,元吉 ,无咎 ,可贞 ,利有攸往。”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