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三读一练一写作”复习方法庄浪县一中李有春所谓“三读”指的是:以课文内容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精读;培养学生阅读技巧,进行与所学课文同步的泛读;利用简易读物和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阅读量为目的的课外阅读。“一练一写作”指的是与阅读教...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品味”。教学实践中,应以“快乐读书吧”为主线,构建整本书阅读体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万个为什么》是四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  相似文献   

3.
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特别要注意三“忌”。 一、忌“滥” 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对读物的选取,往往只求趣味,随手拈来,不加选择,像这样“滥”读,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效果。要克服“滥”读,教师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1要贴近学生实际,依据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推荐读物。 2要以课内带课外,配合阅读教学。教师可以介绍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如教学《翠鸟》、《蝙蝠与雷达》等课文后,推荐《奇趣的动物》、《动物的故事》等书籍,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激发阅读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 “读书如同交朋友。既可交上好朋友,也可交上坏朋友”。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好读书,也应当经常指导学生读好书。笔者认为,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如下课外读物:一是鼓励学生读历史、地理及科技的普及读物、各国的风土人情、百科知识,这些读物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二是引导学生读名著及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可读性强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文质兼美的范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自行理解和感悟,我在教读一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以“读”为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相应的阅读方式,针对不同的阅读方式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从“读”入手,以读带思,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本教学设计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理念出发,借鉴“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在“以读带写”和“以写促读”两个维度构建了读写一体的整体性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读科幻、写科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存在不愿阅读的普遍心理,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也因此容易流于形式。为切实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要求落实到位,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以确定阅读规划为抓手,通过立项定标、小组合作、教师把控、成果展现等“可见化”方式,引导学生读通、读透、读活文本,确保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进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2008年,我校对课题《小学拓展阅读活动支持策略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对绘本读物很感兴趣,但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掌握良好的阅读能力,从而导致其阅读时手足无措,读不懂内容。基于此,我在阅读技能指导课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充分发掘绘本读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学会提问等方法进行阅读。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阅读策略主要包括阅读的动机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策略和操作策略。阅读的动机策略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向;组织策略即教给学生认识阅读材料的结构方式;理解策略主要是教给学生阅读的认知、思考、质疑的方法;操作策略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读、读什么,培养鉴别读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四步走”阅读教学法即:自读,读疑,异读,读上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以阅读为主要内容,反映了阅读教学法以“读”为主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英语阅读教学是中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以引导阅读为主线,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效的阅读技巧为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学生读”为“学生乐读”,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导得巧妙,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阅读。  相似文献   

12.
广州大学附属小学位于广州大学城,是番禺区一所现代化公办小学,至2019年7月,我校已办学6年,占地面积45亩,环境幽雅、宽敞大气、设施设备一流,现有教学班38个,学生人数1550人。自办学以来,我校一直关注和重视如何有效推进校园阅读,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针对目前中小学阅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阅读过程“难知”(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了什么、怎样读、读的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难管”(由于缺乏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性数据、可视化结果,对学生阅读的管理和过程性评价存在困难)、“难导”(学生阅读过程处于“黑箱”状态,阅读结果的评估处于“模糊”水平,精确、有效的阅读引导难以开展)等,力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智慧阅读服务系统,为学生阅读的引导、发动、监测和评价等赋予新动能,为学生阅读提供更科学有效的组织手段,实现学生阅读“可知、可管、可导”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的要求。《西游记》是五年级下册教材“快乐读书吧”向学生推荐的名著阅读篇目。阅读这本书不同于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也不同于浏览娱乐消遣类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深入其中,仔细品读领悟。如何让五年级学生读懂读透这本古典名著?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开卷有益”,优秀的读物,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教师,我们应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重读书方法,做到博览、熟读、深思、勤学,提高读书实效。面对学生阅读兴趣不高、不善阅读、阅读面窄等现实问题,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阅读环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指导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提倡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5.
持续默读英语分级读物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阅读素养.当学生开展持续默读英语分级读物活动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要培养学生主动加工阅读信息的思维习惯,这样能更好地品味、内化读物内容,从而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本期编发的宜昌市东山小学关于“优化阅读过程”的一组稿件,是他们对于学法指导研究的再思考和再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经验:1.目中有人。他们充分认识到阅读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组织和设计任何一项教学活动时,都首先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形成科学的符合于自己认识水平的思维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增智和育人功能。2.以读为本。为了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经历阅读理解过程,他们树立以读为本的指导思想,初步构建起“读疑—读解—读议—读练—读评”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从认真阅读出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评析自己获得的材料,达到训练学生“会读”的目的。3.着力施导。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年龄、认识水平和生活 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学生难免会碰到各种阅读思维障碍和情感认识障碍。为了适时适度地施导,他们一是重视思维障碍预测,做到有的放矢,及早排除;二是重视思路导向的设计,通过精当的设问,相关材料的提示,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7.
安林 《内蒙古教育》2002,(12):42-43
1、配合教材介绍阅读材料初中有人教社编的《课外自读课本》,同时要选择一些适合本地区学生的读物。可采取:学习节选,介绍全文。把课文节选部分的课堂教学作为开启长篇小说的钥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学期读一部中长篇小说,提高文学情趣。同时按计划完成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学习短篇,介绍集子。较全面地了解某个作家的风格,了解某类作品的共同特点,从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学生阅读视野。2.配合形势教育介绍阅读材料“时文”———“五四”、“七一”、“国庆”等各种时代气息较浓郁的活动。留心时代,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时…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2014,(13):F0003-F0004
主题阅读采取“单元主题教学法”的课堂模式,主要由以“大单元主题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流程改革、以“以读代讲,以读带讲”为代表的教法改革、以“批注式阅读”为代表的学法改革三部分组成,短期内较大幅度实现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充分揭示了主题阅读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1.创设情境,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  相似文献   

20.
<正>在学生的精神成长史中,阅读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下学生并不缺乏课外读物,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推荐书目琳琅满目,然而不想阅读、不会阅读、浅表阅读等顽疾依然存在。如何让课外书变成学生爱不释手的手边书,教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读什么,而是怎么读。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快乐读书吧”为例,浅谈指向雅读培育的整本书阅读探索。雅读培育旨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实践活动,渗透相应的阅读策略,为主动阅读“搭桥铺路”,为深度阅读“拉线画圆”,为链式阅读“穿针引线”,从而实现从课外书到手边书的精神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