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导学生参加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历史学习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等问题。在探析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意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优化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点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等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的历史学习由“知识层累”走向“素养积淀”。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标》在原有的初中历史学科六大知识板块之外新增的板块,《课标》要求以10%的课时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文章概述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从教学与应试的角度谈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并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路径,同时围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设计综合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小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以泉州乡土资源为案例,深入探讨“在身边发现历史”的跨学科教学策略。首先,本文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包括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推动不同学科的融合。然后,详细阐述了“在身边发现历史”这一主题的功能性,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以泉州乡土资源为基础的跨学科教学策略,重点在于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研究与探索,组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探究活动,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实现对于多个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更好地锻炼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不同方面、不同学科的知识,使得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全面得到提升。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开展“双碳”教育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双碳”视角,设计了“三探‘碳’”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从学科内容、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内容4个方面探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期为初中地理开展以“双碳”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第七个板块。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为此,我们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践探索,其中,长城研学“万里长城永不倒”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整合历史、语文、音乐、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引领学生开展主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此为例(以下简称“长城案例”),谈一谈初中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突显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克服分析主义取向的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勾连课程之间的关系,突破学科知识的边界,缔结学科知识学习与历史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学生生活经验和体验的价值关系,构造跨学科学习的新形态。跨学科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主题或问题为导向,基于复杂性思维和学科互涉理念,实现课程价值重建、学习内容重组、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形态再造的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主题性、开放性、整合性、创生性等本质特征。基于课程整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开发策略,有助于知识结构化学习、学科实践学习和复杂问题解决学习向核心素养的学习进阶。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推进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教学方式,其落地实施的前提是教师的高质量开发设计,核心是学生富有成效的参与,关键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有效反思。实践中要强化问题导向,以“问题引领”展开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启动“师问”论证,擘画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蓝图;引领“生问”实践,转稳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引擎”;夯实“共问”反思,累积跨学科主题活动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亮点之一,指明了当下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以“易学”为导向的跨学科课堂教学,以“乐学”为支撑的跨学科主题活动,以“博学”为视野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才能实现多样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真正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落实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提供了新路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存在着“学科内容拼盘化”“学习过程娱乐化”以及“主题活动专业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分析了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主题式、大概念、体验性和综合化的特征,以单元方式从主题说明、目标界定、过程设计、作品评价和活动资源等方面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方法,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  相似文献   

11.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跨学科主题数据与编码模块“用数据讲故事”强调要通过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尝试发现背后的数据。综合运用信息科技、数学、语文、科学、美术等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能力。结合教师在跨学科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以“过程与控制”模块中的跨学科学习总结信息科技跨学科项目的研发原则;以“数据与编码”模块中的跨学科主题为例,设计“我帮厨师做分析”主题学习活动;以“身边的算法”模块中的跨学科主题为例,设计“韩信点兵”主题学习活动,阐述了信息科技跨学科项目的研发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道,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历史课程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程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对历史教学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似乎与文科类课程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综合设计课程和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加强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功能。同时,规定历史课程总课时中的10%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指基于主题、任务、观念和学生的活动需求,将两门或更多学科的思想方法、内容知识和活动经验进行整合和融通,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将其作为七大课程内容之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跨学科主题活动,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中发现,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实施途径。夏雪梅博士认为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意味着在学习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类型,“设计对自我和学生而言都有意义的真实问题,与学生共同经历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历程,搭建解决学习困难的学习支架,创建自主、合作的探究环境,提升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能力”[1]。可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背景下“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后,以“度量衡的故事”主题活动为例,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方向和特征。以核心问题为驱动的任务导向,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进行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理念和课程形态。为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我国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系统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1],并且在每个学段的最后部分均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下教师普遍缺乏从本质上理解“综合与实践”领域学业要求的意识,即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从自然界、生活和其他学科中感悟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自然融入跨学科情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跨学科主题活动规划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环节: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任务和关注活动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武当文化特色课程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联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融合知识,开阔眼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从武当山建筑探索古建筑美学”活动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双减”背景下,既要保质增效,又要减少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同时,科学新课标也提到“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为此,本文借助项目式学习案例实施,设计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跨学科任务,让主题学习既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让作业变得有趣,又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课程关联,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基于此,文章以深圳市凤凰古村为例,开展了以“我的家在这里”为主题的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融合地理、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