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劳动教育通过体脑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与具身认知强调“身心一元论”相一致。具身认知的视角能够为劳动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在劳动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劳动活动缺少与实际职业情境的链接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应当以“身心一体”为原则,开展体验式教学,并对教育空间进行具身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几百年来,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塑造了一种离身的学习文化,这种文化在教育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数字时代正在催生一种具身的学习文化,试图修正"笛卡尔的错误"。本文基于既有文献,在对具身型学习文化之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这种具身型学习文化的创建,需要把以"概念化"、"重置"和"构造"为关键词的认知的具身观点作为心理学基础,以具身的技术构造双向建构的学习环境,并确立具身的课程观、教学观与学习观。唯有如此,才能打造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处的数字时代之诗意栖居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思想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首先从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面临的“离身”困境出发,解释了具身认知与劳动教育的适切性;而后从“关于具身”“通过具身”“为了具身”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具身认知视角的劳动教育内涵;最后指出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选择与组织劳动教育内容促成身心合一;融合各种教育活动指向身心统合;创设多重劳动教育环境达到身临其境;重视体验劳动教育过程实现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5.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具身认知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将身体经验和认知形成融合在一起,帮助学习者感知环境知识。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情况以及学习需求,引入实践教学活动,促使社区教育课堂更具吸引力。基于此,从具身认知理论内涵入手,分析了具身认知知识层级结构理论以及影响要素,阐述了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的“离身”形态,并对具身认知理念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几点建议,旨在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代理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相似文献   

7.
具身审美既强调“身体”在审美教育中的显著地位,又能借助于具身认知理论知识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科学融合。从具身审美视角思考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路径,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模式,更能从科学角度探索契合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知识传授型课程,其教学成效与学生的身体、环境密切关联,具有明显的具身属性。因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秉承身心一体原则,构建以心理素质提升为课程目标、以“4+X”“2+X”活动为课程内容、以“体、悟、行”为评价指标的“3+2”多元课程评价、以“现实+虚拟仿真”的具身环境创设为课程保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能与理论课程互为补充,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回应技术何以未能深刻影响教育的乔布斯之问有多种维度,而具身技术理论能为此提供有力解释。具身技术是联结身体与物化技术构成“新整体”的人类个体技术应用素养,技术的“物化—具身”二维分析框架拓展了教育技术分析的论域。对教育技术演进中具身技术的考察可知,教师的具身技术发展经历了具身技术的无意识教育应用时期、物化技术为中心的具身技术被遮蔽时期、从物化技术到呼唤具身技术时期和人机协同凸显具身技术需求时期四个阶段。教师具身技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整体呈现出具身技术不足的特征,而具身技术不足导致教育中物化与具身技术失衡,物化与具身技术失衡导致教师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最终导致技术赋能教育阻滞。为了技术更好地赋能与变革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具身技术,为此传统教师教育亟待整体变革,以构建基于人机协同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清楚掌握我国具身认知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文章以2006-2020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研究主体、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具身认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具身认知理论研究、概念隐喻等主题;研究前沿则包括具身学习、学习环境以及虚拟现实等主题;研究进程:从整体演进视角看,具身认知从认知科学领域向教育学领域演进;从分布式演进视角看,具身认知从单一取向到多元取向演进。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具身认知研究做出展望:(1)以系统论视角审视具身认知,准确把握具身认知的本质内涵;(2)以混合现实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习环境,实现具身交互的身体体验;(3)以多学科视域拓宽应用范围,促进具身认知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6,(8):28-34
根据具身认知,人的思维和身体是不能分离的,在学习过程中身体运动会促进学习;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学习与具身相关。在具身认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在动态视频中加入手势或动作、创建3D虚拟环境、使用体感交互技术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文章认为,学习应该基于所学知识的具体情境之中,个人应与环境建立联系,努力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将虚拟的学习空间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以提供一个供学习者参与实践的个性化的高互动学习世界。  相似文献   

12.
具身教学是具身认知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延展与应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身心一体”与“主客融合”,关注学生个体的过程性身体体验,旨在以身体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事件性”教学,实现了对“二元论”的悖离。具身教学在于通过“具身交互”培养主体的人,通过“身心融通”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知行合一”培养践行的人;通过“开放生成”培养个性的人。具身教学的生成进路在于认知理论的基础性置换与教师教学信念的培植,并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以“具身”思想为引导合理开发和应用教学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李清 《教育评论》2022,(3):68-78
传统离身认知指导下的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教育忽略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缺乏整体性、情境性和实效性。文章从生命意义感的认知属性、具身理论依据、神经生理基础以及相关具身认知因素四个层面综合推演生命意义感的具身性,并探索生命意义感具身教育路径构建的“知、情、意、行、境”五要素。  相似文献   

14.
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具身认知观,认为心智是具身的神经生物现象,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具身认知观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灵长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从动作和意图理解到语言进化)的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一种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具身模仿论.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具身模仿论通过有效地共享他人动作表征、意义与意图,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并重新赋予"身体"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董芬 《教育导刊》2013,(12):19-21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身体与心智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身与心相分离的状况。作为当代认知新转向和新发展的具身认知,其核心观点是认知基于身体,身体与认知密切相关,它对身心分离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文章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提出具身性教学策略:构建具身认知的动力环境;知识学习的具身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身感受与领悟。具身性课堂教学的转变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悦含  边霞 《电化教育研究》2022,(12):114-120+128
技术具身是身体与技术之间的理想关系,编程作为现代社会的新技术,与身体的联结亦不可忽视。文章以技术具身为视角回顾当前儿童编程教育,发现编程技术与儿童身体之间呈现弱联结关系,剖析原因是技术理性强化编程技术的“拟主体”地位、传统认识论导致“无身”学习的发生、以学科思维设计课程忽视儿童学习的整体性、全盘照收国外课程破坏了身体与技术/环境间的联结。对此,提出基于技术具身的儿童编程教育创新路径:其一,超越技术理性的思维倾向,探寻编程教育的本质;其二,增加编程工具的生物特性,促进身体与技术的耦合;其三,发挥“知觉中介化”作用,搭建虚拟和现实的桥梁;其四,构建本土化课程,强化身体、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生态链。  相似文献   

17.
具身认知理论有助于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情境创设不足的问题。基于此,可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情境创设,使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认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以实践性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职业教育教学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对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职业教育具身教学提倡“身心一体”感觉统合的深度教学方式,强化教学主体间“身心互动”的“具身交往”过程,突出“真实”环境下实践性知识的具身表征与传递。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可采取基于身心感官功能,创设具身学习环境;加深专业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具身反思能力提升;围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构建职业教育具身教学实践共同体;关注具身实践学习表现,强化过程性体验评价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学习需遵循具身性、情境性、体验性、交互性及生成性原则。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课—剧”融合教学理念,将校园心理剧应用于心理课主题教学,构建了“课—剧”融合之“六环五阶”具身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建立“具身”教学新范式,促进学生知情行统一协调发展,提升心理课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0.
具身德育针对传统的"离身"倾向和现象,明确了身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能有效克服德育知行脱节现象。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具身道德情绪、具身道德情境三个方面论述具身道德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为具身德育新理念提供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