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立雄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2):8-12
教育也有"生态环境",也讲究"生态平衡",同样也需要"生态保护"。教育生态遭受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比自然生态的破坏更不可估量。用生态学的思维逻辑、分析方法、价值抉择来观察、分析、思考生态教育与教育生态这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来探索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实践,推动思想再启蒙、哲学再回归、实践再创新,实施生态教育,纯净教育生态。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在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评价方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学校做出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教师通过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等加强学校公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校计划”作为一项国际项目,最早源于欧洲,到目前为止,发展已遍布全球。加拿大安大略省K-12学校于1999年开始响应此项计划,在秉承环境哲学与生态伦理学和“卢卡斯”生态教育模式的理念基础上,形成了团队协作与生态领导力、能源节约与“浪费最小化”、学校地面绿化、课程资源和战略伙伴协同运作五大关键领域为一体的认证框架。目前,加拿大越来越多的K-12学校参与了“生态学校计划”的认证,并在多年的实施中形成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和以立体化、跨学科的本土课程资源为教学推进,以及集综合性、创新性与持续性为一体的项目规划与运作等鲜明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产生了“不道德”的行为之后,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价值规范,“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和稳定的社会,彼此之间不是没有分歧和冲突,但大家的是非观、善恶标准总的来说是比较一致的。”人们可以根据这些价值规范来判断一种行为的“道德”或“不道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经济生活的形式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进 相似文献
6.
李才慧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1):104-108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所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理念与内容相契合。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研究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促进,主张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领域进一步挖掘哈尼族习惯法的当代价值,激发区域内成员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积极实践以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8.
南通是著名的"教育之乡",南通的学校文化,不仅具有教育之乡的外显形态,也有南通教育之乡的深刻内涵;既有学校文化一般的共性和内涵,更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质。在我国现代学校建立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中,南通学校文化的产生、发展、内涵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一校一品”的高品质学校发展变革中,项目式的工作方式能以其指向性、统整性、协调性、激励性等功能特性,突破“主题不聚焦、改革措施分离、教育情境缺失与割裂”等瓶颈问题,对高品质学校建设起到结构性整体变革的积极作用。泸州市江南小学校立足实际,主动变革,大力培植契合本校实际的“1+3+N”项目,以独具特色的“江南表达”以及“六精”策略凝聚起了项目式推进学校整体变革的内生力量,助力学校走上高品质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跃进学校项目是一种大学、地方、学校伙伴协作支持下的薄弱学校改造模式。它以处境不利学生“跃进式”发展为核心目标,将伙伴协作理念贯穿于薄弱学校改造的全程,经过从试点试验到稳步推进的演变,成为了美国本土和国际上促进“高质量教育公平”的改革典范。 相似文献
11.
12.
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为案例,探索在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思想育人理念的转换、学校行政治理逻辑的转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转型和教学实践的转变,探索出一条从思想理念到治理逻辑,再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最终在课程、教学和教师队伍上落地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3.
14.
学校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合理规划校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大力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活动,形成生态文明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校长作为学校建设的领头羊,应从其职业的角度看待这一客观时势,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学校面临的更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未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能走向世界的高素质的中国人;要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增强多元文化意识;还要关注学生文化的发展趋向,实现科学的、合理的学校文化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我国宣传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推动我国高校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要努力建设“生态高校”,着力培育高校生态主体(各级管理人员和师生等)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国高校的教育梦,进而实现人民的教育梦即中国的教育梦。 相似文献
17.
18.
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在本质上都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理念之中,二者基本要义均是追求发展、核心均是强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均是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具有高度的同构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大特色就是生态,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视角,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同构性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模块、实践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环境正义着眼于平等地享有和利用环境资源、公平地分担环境责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公正、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公正角度,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从环境分配正义、制度安排正义和补偿机制正义三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81-84
国外生态文明教育起步很早,特别注重推进环境教育法制化、开展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教育主体综合化、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合理设置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四级联动教育模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