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学习内容包括各种类型的文章,也不乏各类诗词,其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类文学形式,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诗词的学习在很多小学生看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们很难理解诗词的意境及内涵,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挑战。诗词教学不仅要通过简单的诗词欣赏与解析,带领学生领悟其独特意境与氛围,教师更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阅读、背诵并让学生深刻剖析诗词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及抒发的情感。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探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策略,从培养学生对诗词中的汉字、词语、语境和诗意的感悟入手,注重追寻感悟与诗意的和谐同构,以期由此加强小学诗词教学效用,用诗词净化学生的心灵,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典古诗词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理性之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让课堂由封闭沉闷变为开放鲜活。  相似文献   

4.
诗词需要通过感悟才能够领会到其中所蕴涵的诗意,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展开了系统探讨,从几个层面入手,来强化小学生对于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这样能够更加的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诗词教学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的语言简练生动,描绘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了明丽怡人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丰富的情感,流传千古,为人称颂。诗中的画面美、意象美、音乐美等与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审美的艺术价值很高。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古诗词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如何把美育渗透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组织教学活动,把美育巧妙渗透,让学生融入诗词,感悟诗词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意识。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诗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其蕴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文学魅力进行更好的体会和感悟,促使学生爱上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对于相关内容进行了解。本文就分析和思考了如何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华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代表民族文化传承和精髓的珍宝,底蕴丰富,魅力独特,言简意赅而又意境悠长。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篇目数量有所增加。在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理念引领下,古诗词教学的难度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随之进一步提高。本文意在探讨在小学低年段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插图,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感悟诗韵的同时,领略诗词之美。  相似文献   

8.
<正>诗词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其意境深远,蕴含着人文和人生哲理,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该加大诗词的教学力度。然而,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对诗词未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高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从而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诗词、吟诵诗词,继而感受到意境美,体会诗词  相似文献   

9.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难学,对于教师来说,古诗难教,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学生们又难以理解。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是教学中需要探究的难点。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点:一、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  相似文献   

10.
古诗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会背、会默、会理解古诗,还要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走进古诗的情境美,感悟古诗的精神美。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带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但是,目前的古诗教学,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能够默写古诗,能够写出古诗的诗意,而忽视了古诗中的美  相似文献   

11.
正绿色是和平与和谐的象征,同时也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绿色、健康、活力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乐享生命过程,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一、高中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内涵和特征所谓绿色生命课堂,实际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语文的诗情画意之美,然后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感受诗意的生命之美,让语文课堂成为  相似文献   

12.
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是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点滴感悟。这让我想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问题。语文课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去挖掘语文本身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1,(30):47-48
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教师以构建高效课堂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能够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需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以及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但是对于小学语文来说,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较为复杂,教学难度偏高,对教师及学生都是一个较大挑战。教师一方面需要明确学科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剖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内容以及新变动,进而实现对症下药。文章着眼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现实条件,深入分析新课改背景下,该学科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郭长军 《天津教育》2023,(18):60-62
<正>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纵向推进学科教学改革后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需要全面丰富教学内容,积极优化教学语言,系统全面地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深入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更多的智慧灵感,大数据能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助力。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定格画面的方式表现诗词的场景之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现诗词的故事情节,以坐针毡的方式理解诗词情感,戏剧化的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古诗词,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改变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借助生活经验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体悟,在即兴式参与、具身体验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得到审美与文化的双重陶冶。  相似文献   

16.
乔羚 《考试周刊》2014,(6):42-43
书声琅琅、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前广泛搜集、精心提炼信息到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理解词语,再到感受、朗读、感悟,最后到因势利导,激情练笔,教师要力求通过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感悟语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美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管是文字语言,还是文本内涵,处处蕴含着美感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发掘美育因素,更重要的是巧用有效教学方法灵活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其感悟意境之美,体会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一、注重诵读,感悟意境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所谓意境即内在心灵和外在景象的相融为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自身阅历以及知识欠缺,他们主  相似文献   

18.
《湖北教育》2005,(7):66-68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涛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门需要教师在课堂演绎诗意之美的学科。生活中的李伶看上去是那么普通。然而只要走上讲台,她便在课堂上绽放着一位语文教师的美丽,绽放着语文教学的美丽。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眼清泉,李伶便以她的“美丽”让学生生命的激流在课堂上涌动,一路欢歌,携着学生身心的愉悦,奔向“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河。  相似文献   

19.
刘梅珍 《师道》2008,(10):27-28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诗意点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键。所谓诗意点就是文中能够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以达到陶冶性情、启迪思维、进行语言实践的目的。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诗意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挖掘诗意点,就能让对话充满情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充满活力。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诗意点呢?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新课标"强调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质疑、自主感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同时,能够围绕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发现、拓展感悟的过程中,提升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