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交流——互动”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交际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交流——互动”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它重点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主体交流互动及合作,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在几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2.
王百岩 《现代语文》2008,(10):86-87
“对话”,再普通不过,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通过“对话”,人们能相互沟通、认识、了解。熟人之间、陌生人之间,朋友之间、敌我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在此不赘述。  相似文献   

3.
互动法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青岛建工学院赵成文互动(interaltion)又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交流方式。恩格斯说,互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整个社会。他说:“社会——不...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政治化”与“政治科学化”在社会的发展中互动,作为科学工作者更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全面审视和解析科学与政治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用以指导科研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窗图说     
《八小时以外》2014,(8):14-15
陌生人的亲密关系 美国摄影师Richard Renaldi通过拍摄以“身体接触的陌生人”为主题的肖像,探索多元环境中人类个体之间可能产生的关系与纽带。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新的互动传播媒介,以及人们感知和构建自身认同的公共场域。以“三苗网”为例,对少数民族网络互动进行研究发现,网络互动能够重建族群边界、重构族群集体记忆,甚至重塑族群认同,成员之间通过虚拟社区构建了泛族群认同,并以同胞手足之情消除了网络世界里陌生人之间的怀疑和隔阂。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348名大学生的网络社会互动特征及其与社会支持、网络成瘾的关系.回归分析显示,在网上与认识的人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信息查询和网上即时通讯,与陌生人交往则主要通过聊天室和个人主页开展;以保持联系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与熟识的人联络,而以结交朋友或扮演角色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与陌生人互动,以获取信息为动机的用户则较少通过网络和陌生人展开互动;在网上更多与陌生人互动的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需要用更多的上网时间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其周围的人际关系及身体健康均表现出更明显的问题;社会支持较低的人,尤其是得到主观支持较少的用户,更多地在网上与陌生人互动.研究结论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更好地处理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人经常参加对企业中的在职职工进行技术培训的理论课的授课工作,在培训教学活动中,由于学员有着独特的知识结构,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重视教师和学员之间的教学互动,重视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即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师生之间、学员之间采用“互动交流”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实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现就职工培训中的“互动交流”的话题,谈一点笔者的认识。一、“互动交流”教学模式的特点:“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就是在培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员的互动交流,使学员在达到获取…  相似文献   

9.
一、互动互动是社会互动的简称,是社会学的主要概念。我国社会学者郑杭生认为,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接近、接触或手势、语言等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相互依赖行为——也可以说相互发生影响性行为的过程。互动包括三层意思:第一,互动主体必须两人以上;第二,判断任何两主体间互动的行为指标是依赖性行为或影响性行为的发生;第三,面对面以及相距遥远的人们通过信件、书籍、电报、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和交流形式都可形成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功能,首先是使人们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建立各种群体和组织,形成庞大的社会本身。其次…  相似文献   

10.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教学沟通是通过教学的共同构成者的合作得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概言之,新课程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教学生态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与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新课标的要求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所谓互动,在我理解,也就是师生之间精神与知识的交流,相异与相同的融会,情感与情感的撞碰。课堂教学的互动。能提高教学效率,能充分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12.
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德 《湖南教育》2002,(11):43-4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交流”与“互动”正是教学过程表现的基本形式。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等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教师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  相似文献   

13.
你抱了没有     
殷卫 《成长》2007,(1):46-47
近日,一个新名词“抱抱团”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城市里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自发来到街头,举着“抱一抱一来自陌生人的关怀”等字样的标语牌,开展与陌生人互相拥抱的行为。这些“抱抱团”的发起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那些原本擦肩而过的人们学会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真心微笑。  相似文献   

14.
新英语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实现,“互动”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互动”的意义1 .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为本,确定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 .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合作,共同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具备现代…  相似文献   

15.
孩子进入青春期,往往会把异性神秘化,彼此相互吸引,相互关注,甚至暗中思恋,朝思暮想。但表面上又不敢多做表露和接触,即使是同班同学,甚至是同桌,也会做出“素不相识”的样子,唯恐遭到父母、老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讽,尤其是对男女生的接触,人们总会视为“早恋”。这种内心向往交流而外表抵触的矛盾心理严重影响了异性之间的正常交流和交往。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听到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减少男女同学之间面对面的尴尬?”“怎样才能避免见到女生脸发红、说不出话这样难堪场面?”“我很想向男生请教学习问题,可…  相似文献   

16.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自组织;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在互动中建构。教学过程是多样的、开放的、非确定的、自组织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的基础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是为了发展”。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是“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提出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在国外发展迅速的互动语言学针对语言静态研究方法的缺陷,提倡通过对真实口头言语交际的动态分析,考察和研究人们日常真实互动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情况,探讨语言结构及其运用模式与互动交流的相互影响。我们认为,“互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修辞意义产生于表达与接受的互动过程中,同时对于考察书面言语交际中表达与接受的互动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育学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有效沟通、深刻交流、观念碰撞的发展过程。互动性、双边性,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性。提问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深入交流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的“交流——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中的“交流——互动”是现代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专家从多角度,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大量研究。通过教学中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做到“交流——互动”,本针对这一问题,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常常称之为师生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单一互动,而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人参与的多元互动,也是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活动。有研究者对此有非常形象的比喻:“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