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校任重道远。学校要引导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地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引领学校师生坚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牢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学校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民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问题和路径方法,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为民族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应对时代挑战;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铸就伟大荣光;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厉反击国家虚无主义错误论调,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主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要严防文化虚无主义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旗帜鲜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筑牢民族团结进步防线,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相似文献   

4.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5.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6.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而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工作,以此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源于中国几千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新中国国家构建的思想意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党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承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交往活动和文化活动,这种属性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旅游缩小经济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增强游客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让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推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些功能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因。在旅游中,要让各民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民族群众有获得感,要在旅游中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和建构互嵌式社会结构,以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要求,也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上的“三个不清楚”,即不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什么、不清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的区别、不清楚如何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这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认知障碍。同时,在教育结构性方面,存在区域不均衡、内容不全面、学段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因循“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逻辑,突出各民族相互团结、繁荣发展的教育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因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逻辑,突出各民族“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教育内容;两者各有侧重,又交集兼容。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外延宽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要求对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在内容、目标方面实现“升级”。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信度与效度,需要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有关部门督导改变教育实践区域不均衡、教育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还需要在...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非常深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创新工作举措等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丰富。提炼自治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有助于发展、创新现有民族理论,为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学理性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北方民族大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力构建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体系、教育体系、研究体系、制度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深度服务地方中心工作、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举措,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发展工作主线问题指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工作的主线,荣辱与共、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铸牢共同体意识时主要引导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结合民族工作特点形成的自十八大以来最显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果.以基本内...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探究在数字媒体时代,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民族院校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18.
李萍 《宁夏教育》2023,(12):21-22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银川市兴庆区第五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渗透在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之中,体现在师生日常行为当中,通过“一主线“”一引领“”六融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场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彰显学校精神,还是学生家国情怀建构之所,具有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形成归属感、关怀感和使命感等独特价值。高校校园符号层文化为此提供"物质基础",使得归属感、关怀感和使命感拥有"触手可及"的现实材料;制度层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以形成爱国情怀;观念层文化凝聚师生民族团结和优化人才培养理念,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以维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中华文化校园符号化,学校仪式呈现制度化,民族团结教育观念化,是高校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表征。学校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从“助推理论”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化的信息提示、学校教育特殊的决策环境、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可塑性的默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提供了逻辑理路。基于此,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入要借助默认型助推、针对型助推、理解权衡型助推、协同型助推、反馈型助推、动机型助推等助推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