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师健 《现代语文》2009,(7):133-134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建构了一个新奇而又完整的艺术世界。它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整含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心态,以此观照拉丁美洲生存发展的历史及其人们的灵魂世界。要求公众思考造成他们百年孤独的原因,寻找摆脱命运播弄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作品以马贡多小镇为依托,成功地刻画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发展、壮大直至毁灭的历程,展现了布恩迪亚家族成员想爱而不能,企图挣扎却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最终被孤独吞噬殆尽的悲惨结局。作为一位探索人类生存困境,为人类未来寻找光明的伟大作家,马尔克斯试图寻找解救人类逃离孤独绝境的途径,并呼吁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用爱来引领人类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正书名:《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内容概要: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史。通过描绘这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的交织,展示了孤独的多种样貌。有执着的孤独,有放纵的孤独,有爱情的孤独,有仇恨  相似文献   

4.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布恩迪亚家族的兴亡史,世人多将此作品看作拉美社会的缩影。乌尔苏拉一生得以见证家族六代人的喜怒哀乐,表面上看似乎与孤独毫无关联,但细究之发现她的孤独是一种隐性的孤独,是掩藏在大爱之下的、看透了子子孙孙各种凄凉结局又无能为力的孤独,是一种神灵式的孤独。  相似文献   

5.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营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马孔多镇。布恩蒂亚家族建立了这个村庄,在这里生养繁衍,欢笑痛哭,直至在第七代与它一同毁灭。布恩蒂亚家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孤独与梦想,孤独执拗地追逐他们,不让他们有片刻的安宁,而梦想也如影随形地缠绕他们,让他们享受生命的意义。霍·阿·布恩蒂亚是梦想和孤独的开始。他带  相似文献   

6.
《百年孤独》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者在挽救被男人们破坏的世界,或者在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摆脱不了的百年孤独的诅咒,她们也摆脱不了与孤独为伴的命运,但是她们都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  相似文献   

7.
<正>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百年孤独(节选)》一文中,最具魔幻色彩的情节是丽贝卡·布恩迪亚(以下简称“丽贝卡”)吃土和失眠症传播。丽贝卡是谁?从哪里来?为什么吃土?她的人生结局如何?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可以去《百年孤独》全著中寻找答案。丽贝卡原非布恩迪亚家族成员,据说,其父母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伊瓜兰的远房亲戚,丽贝卡由皮草商人带着从马纳乌雷跋涉而来,被何塞和乌尔苏拉收养,  相似文献   

8.
《百年孤独》问世以来它的魔幻主义特征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对小说中的人物费尓南达的身份进行解读。费尔南达作为外来者进入布恩迪亚家族后,试图按照她的意图缔造属于她的王国,但她的统治却将这个家族带向更加落后、腐朽和孤寂的境地,最后她也只能在孤独中死去。费尓南达的孤独宿命,展现了西方殖民者妄图利用宗教对拉丁美洲实施控制阴谋的破产。  相似文献   

9.
小说《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生亡兴衰的故事,其作为故事背景的马孔多小镇被视作拉丁美洲乃至人类社会的缩影。一直默默守护直至整个家族走向终结的老祖母乌尔苏拉,由于存活时间绵延一百多年,见证了布恩迪亚六代人的兴衰。她的结局是凄凉的,一生忙碌企求驱赶孤独,却最终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乌尔苏拉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信念和宗教信仰。她的一生就像是拉丁美洲于异质文明包围中突围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本文论述了作者如何从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印第安文化典故的发挥等方面来运用魔幻的创作手法,描绘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镇、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孤独精神,以及为摆脱孤独而进行的艰辛探索。探讨了如何以魔幻的艺术手法来发掘现实的本质特征,以达到深刻而内在地表现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百年孤独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命运,描绘了哥伦比亚农村小镇码孔多从荒芜的沼泽中兴起、发展、鼎盛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马孔多是哥伦比亚的缩影,也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学报,其稿源以本院校为主,发行以本院校赠阅和高校之间交流为主,经费以拨款补贴为主。以这种内向性为主要特性的刊物,与以“产”、“供”面向社会、经费自负盈亏为特性的刊物相比,具有因受这种内向性制约而带来的“先天不足”缺损,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日语特有的内在情感表达式为考察对象,从主体职能所涉及的范围、主客观关系和主导附属关系等三个角度剖析了内向性情感外向化的条件,并指出只有至少满足了"职能有限性""客观陈述性""从属性"等三大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才有可能使内向性情感外向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百年孤独》的史诗气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变迁,其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均透出浓郁的史诗气质,这种史诗气质植根于拉美独特的历史时空,并且与作的特殊气质与创作追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身份认同在于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归属群体的感悟、对该群体的认知与积极评价,以及对该群体的使命承担。《百年孤独》讲述了马孔多的变迁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命运沉浮,以此映射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内容上,以作品中人物接受他者文明时身份的迷失与最终回归,反映对归属拉美群体的认知;风格上,扎根本土文明,利用传统信仰与神话传说,以魔幻写就共同历史与现实,表现对归属群体的文化认同;目的上,以"遗忘"与"孤独"呼吁拉美社会明辨身份、认同群体、团结一致找寻出路,表现对归属群体的使命承担。  相似文献   

16.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eia Márquez)的长篇小说,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最高成就。小说以马贡多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将真实可考的历史事件与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成功地再现了100多年来拉丁美洲在西方第二次殖民和本地区军事独裁统治下挣扎的历史。小说描写的历史长,场面大,人物多,表现手法奇特,意蕴十足,因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获。  相似文献   

17.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名作家马尔克斯的重要作品,1982年作因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学奖。小说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这是一个落后、愚昧、迷信的家族,家族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眼神中,都飘荡着一种“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因而,命中注定,它最终归于灭绝,这已成为读的解读共识。然而,我们在阅读中却无法忽视这个孤独世家中的一个异质存在——乌苏拉。正是因为她的存在,这个家族繁衍生息了七代而不是两代、三代,正是因为她的存在,这个家族生存了一百  相似文献   

18.
<正>《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色的经典代表,也是拉丁美洲历史发展的缩影。在小说创作手法方面,马尔克斯以独特的笔触将现实与幻想融于具体创作,利用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一百年的传奇经历和马孔多的变化来映射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其中,作者以宗教典故、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想象原型,构建了一个虚幻而真实、似是而非的瑰丽世界,“变现实为幻想而未失其真”,从而成为拉丁美洲20世纪文坛的经典之作。此外,哥伦比亚近70年的内战史也成为《百年孤独》的描绘对象,  相似文献   

19.
孤独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便是独处的妙处。”寂寞孤独的是身影,激烈奔放的是遐思。正如纷繁复杂的世事一样,凡人们聚集之处,必有孤独。孤独不是寂寞与凄凉的结晶,也不是痛苦与创伤过后的余音,更不是苦难与折磨余下的不忍目睹的残局。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感觉,它不是感伤与无奈,而是静思沉悟后的平心静气;孤独不是“超然物外”的纯粹孤立,它缘于一种爱,一种洒脱不羁、不饰雕琢的朴素之爱。爱和孤独是人生两只最为美丽的曲子,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不可能懂得爱,恰如惆怅属于善良,孤独则容纳于广博的爱。生…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百年孤独》首次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出版,立刻引起了广大中国读者的强烈共鸣。作家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使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作品除了我们熟知的魔幻主义色彩外,在行文中运用了许多欧美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象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