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梅戏历史上尽管有过"跟腔托唱"的历史,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弦乐伴奏。黄梅戏第一代弦乐过门的内在骨架借用了各种锣鼓点的节奏,旋律则来自于黄梅戏传统音乐唱腔中某些典型性音调。弦乐伴奏与锣鼓伴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共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弦乐伴唱的地位最终得到完全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黄梅戏艺术,从音乐传承到发展,体现出中国戏曲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创新,黄梅戏音乐传承是剧种发展的原动力,黄梅戏音乐的独特性在传承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音戏是我国地方特色剧种之一,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扬琴在1976年后加入淄博市五音戏伴奏乐队。随着淄博市五音戏的不断发展,扬琴的技艺也逐渐提高,它逐渐成为弹拨乐声部的指挥和整个伴奏乐队不可或缺的乐器,在乐队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音乐元素多样,其中包含了戏曲中的唱腔、唱词、民族配器、念白等。近年来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吸收与借鉴了黄梅音乐元素,使流行音乐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更加独特,同时促进了黄梅戏音乐的革新与发展。本文结合音乐曲目,分析黄梅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说明其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重要位置,它在沿袭传统黄梅戏基本特征的同时,音乐本体又有了适当的创新,即调式使用有了延伸,音域运用进行了扩展,调高有了新的设定.这些创新虽然引起了“像与不像”之争,但在黄梅戏音乐发展道路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袁媛 《家教世界》2014,(22):20-21
正黄梅戏是我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它凝结着安庆地区民风习俗和地方音乐特点,它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它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小班孩子天性爱模仿,特别是对于唱歌和跳舞也十分喜爱。这学期,我园开展黄梅戏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我有幸成为课题组的一员。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在班级集中开展了与黄梅戏主题相关  相似文献   

8.
覃嫔 《时代教育》2010,(6):9-10
自从黄梅戏诞生以来,它所创造的经典剧目不断.<女驸马>等作品的成功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它的特色音乐与优美的唱腔已成为黄梅戏的一大招牌.通过对它的唱腔、语言语汇、旋律、伴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经典剧目,关注和喜爱黄梅戏.  相似文献   

9.
"文曲戏"发源于湖北黄梅与广济交界的太白湖区,以太白湖区的"秧田歌"为音乐母体,不断吸纳外来曲调而成。  相似文献   

10.
泸溪县苗族音乐,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曲调委婉,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基本不用道具,不需布景,也不需要伴奏,都是以苗族的方言和不同曲调进行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首先分析泸溪县苗族音乐的发展现状;然后重点分析其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进而将其与土家族音乐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保护和传承泸溪县苗族音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关注点更倾向于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戏曲内容。黄梅戏也是安徽地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源泉,是安徽特有的文化内容,拥有浓厚的戏曲文化教育特色,对推动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鉴于此,如何将黄梅戏文化引入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之中,全方位发挥黄梅戏戏曲文化的教育价值,加以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当前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音乐形态学的视角,阐述比较了湖北黄梅采茶戏、安徽黄梅戏、江西武宁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和南昌采荣戏等剧种的腔名及音乐特征.揭示出黄梅采茶戏与其它诸剧种之间的密切的渊源关系,得出了黄梅采茶戏是黄梅戏、武宁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和南昌采茶戏等剧种的重要的或最主要的源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湖南花鼓戏     
《初中生》2009,(6):41-41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的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风格各不相同。花鼓戏源于民歌,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和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的特点,地方色彩非常浓郁。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  相似文献   

14.
<正>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1)。此论给戏曲定了基调,他认为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黄梅戏自诞生、流布到勃兴才百余年时间,其戏文造诣和表演艺术无法与昆曲争胜,然黄梅戏源自民间,写市井细民之悲欢,演村夫村妇之笑谑,曲调委婉,戏韵悠扬,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戏迷观众口誉之而心乐之,详之于耳,播之于口。黄梅戏研究亦紧步其后,王兆乾编著的《黄梅戏音乐》,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集腋成裘,对黄梅戏唱腔追根溯源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20世纪50年代的《天仙配》对黄梅戏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黄梅戏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获得发展,对经典唱段的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前辈作曲大家的音乐创作理念及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音乐形态学的视角,阐述比较了湖北黄梅采茶戏、安徽黄梅戏、江西武宁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和南昌采茶戏等剧种的腔名及音乐特征,揭示出黄梅采茶戏与其它话剧种之间的密切的渊源关系,得出了黄梅采茶戏是黄梅戏、武宁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和南昌采茶戏等剧种的重要的或最主要的源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研究文献的产出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所属期刊变动性较大且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群;在研究方向上,黄梅戏音乐与表演、剧目、文化发展与传承、产业化发展等研究是黄梅戏研究当前的主要研究主题。同时,黄梅戏研究与发展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传播方式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改革性举措以适应并促进未来黄梅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由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它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历程。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黄梅歌"这一音乐形式;在安徽流传时,与流传地民间音乐结合,以及接受高腔、怀腔等的影响,唱腔得到极大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郑警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5):125-128
钢琴即兴伴奏,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种类,遍及音乐生活的诸多领域。人们对音乐生活的不断提高的同时,对钢琴即兴伴奏提出了更高要求。钢琴即兴伴奏代替小乐队伴奏,建立即兴伴奏的乐队化意识,构建伴奏的音乐情感,激发演唱者和欣赏者的音乐情绪,是钢琴即兴伴的任务和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