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执行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模型。在委托代理理论视域下,减负政策执行涉及多层、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链。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是导致减负政策执行遭遇重重阻滞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推动减负政策执行利益整合、削减委托代理信息传递链条和构建“火警式”监督机制,是治理该政策委托代理问题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
尽管教师定期交流已上升为国家政策,但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象征性执行、替代性执行等政策缩水现象。在政策工具理论视域下,教师交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优化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应重新确立政策工具的价值取向,兼顾国家战略、学校利益和教师诉求的平衡;加强对政策工具执行效率的评估,完善教师交流相关制度;加强教师交流政策与其它政策的融合,推动配套制度改革,以逐步实现全员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规范化、系统化教育的起点,特殊教育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本文在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聚焦学前残疾儿童这一群体,梳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的相关规定,分析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以期为促进我国学前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5.
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制定整体历经了探索借鉴、封闭单一的初建阶段;全面开放、多元发展的改革阶段;快速发展、统筹协调的完善阶段;注重实践、优化质量的深化阶段。其中供给型政策工具在初建与改革阶段使用的频率较高;环境型政策工具在完善阶段使用的频率较高;需求型政策工具在深化阶段使用的频率较高。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全面运用三种政策工具,推进教育政策法律化进程;突破政策工具的应用障碍,促进教育水平高质量发展;坚持政策工具的灵活变通,构建多元价值导向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7.
政府主导、走特区绿色通道式的发展模式曾是我国博士后政策的显著标识,随着时代变迁,带有较强计划体制特点的政策体系在促进我国博士后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博士后政策35年来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新时期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从时代变革、政策体系和社会评价等多个维度探寻其陷入困境的内在缘由,从而立足我国实际,把握时代性和规律性,探索未来我国博士后政策改革的有效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8.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通过对全国范围内43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和内容分析,发现集团化办学政策出台的数量较少且层次不高、政策工具使用比例结构存在差异性以及政策工具与内容间适切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首先应尽快出台国家级集团化办学政策,不断完善地方政策;其次,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适当增加激励型工具、权威型工具以及系统变革工具的使用频次;最后,增强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的适切性,在资源共享要素中增加权威型工具和激励型工具的使用,促进优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流动;在组织保障要素中增加权威型和系统变革型工具的使用,保障集团化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学生负担问题历来都是教育领域的沉疴痼疾,减负政策对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间断均衡理论作为经典的政策过程理论之一,致力于解释公共政策长期稳定和短期剧变共存的现象。本文基于该理论梳理了我国1978—2022年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变迁历程,并剖析了政策变迁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经历了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阶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和以“双减”为标志的“后减负”阶段。不同政策变迁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中央决策层的价值理念具有推动政策间断和维持政策均衡的双重作用,社会问题的叠加效应则会通过推动问题性质的转变加快政策的间断革新。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师定期流动政策的执行过程进行实证研究,以政策工具理论为指导,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实证调查进行分析与讨论.在优化政策工具方面从完善其管理环境、制度环境、监督环境着手,探索将政策意图转变为管理行为、将政策理想转变为政策现实的最佳工具,尤其是2011年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颁布并逐步推行后,更需寻求使现有教师流动机制更高效、更完善、更有效的工具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班就读解决了许多特殊儿童的入学问题,但目前却处于从规模效应向质量效应转变的执行过程之中。基于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视角审视,随班就读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表现为:现有理论与技术不足、目标群体复杂和利益相关者行为调适幅度过大等特点影响了该领域问题的可处理性;随班就读的政策条款、政策资源以及执行机构存在的不足限制了对执行过程所具有的规制能力;文化环境、教育环境、舆论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相互裹挟致使公众社会认知存在偏差,难以形成政策认同。据此,加强系统的循证研究、建立利益协调沟通机制、完善政策文本体系、优化经费资源投入、强化部门执行机制、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可作为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进程中,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依据政策工具,通过对2003—2018年间有关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政策文本分析发现,政策文本数量逐年递增,主题要素涉及面较广,其增长速度和内容偏重各有不同,仍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针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可能出现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以及政策文本制定中如何合理分配能力建设工具和命令工具的比例问题,研究建议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加强后期监测力度,健全动力牵引机制;在主题内容中突出权威重组工具的重要性,强化技术支持学生发展手段的探索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行减负政策,但是故意曲解、截留教育减负政策的行为频繁出现,导致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出现了偏离。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剖析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发现教育减负政策执行中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矛盾是导致政策偏离的根本原因,因此协调和平衡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是解决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偏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列举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表面化、政策扩大化和政策被替换等失真表现,分析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提出加强宣传使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基础教育"减负"的督导评估制度等对策来解决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建构以政策工具类型为横向维度、以师德建设内容要素为纵向维度的二维分析框架,分析我国《教师法》颁布以来涉及师德建设的政策文本.研究发现,我国师德建设政策存在权威型和象征劝诫型政策工具运用居多、激励型和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相对缺乏的问题.未来在师德...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缘由,然后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范畴界定与问题,最后论述了基于减负清单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完善,包括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及工作效率、增强对教师工作时间的可视化管理、提高一线教师参与清单制定的主体性等。  相似文献   

19.
减负政策是国家提出的一个长期执行的政策。但其效果起起伏伏,非常不稳定,减负政策执行后在一定时期内效果显著,学生负担明显减轻,但也存在有的学生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增加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理论指导下,本文对减负政策执行障碍从减负政策本身、传统文化、经济制度、考试制度四个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减负政策执行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有负担,但是在现实中承受着过重的负担。针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厘清建国以来"减负"政策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对减负政策进行反思,从而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更好的实施减负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