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岁是低龄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时期,低龄学生在这一时期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好的帮助,而传统节日在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记录和访谈的方式,以教师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都认为传统节日教育会对低龄学生品德产生影响,都认可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教师与低龄学生对传统节日教育活动都充满兴趣,教师愿意为低龄学生创设真实良好的环境,低龄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次数越多、教师专业能力越强、学校设备越完善,越容易对低龄学生品德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肖灿银 《今日教育》2005,(12):42-42
笔者以为,心理学教育应该向中学课堂渗透,让中学生学点心理学,有根多益处:苗先,有利于学生认识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从而能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自觉地按照心理发展规律来培养自己的性格,能使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少碰不少钉子。其次,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告诉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率曲线揭示的规律去安排复习的密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生活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小学品社课老师应该认识到品社课的特点,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1,(31):165-166
3~6岁是塑造幼儿良好品德的重要时期,而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在某幼儿园对教师开展"端午节"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观察与记录,教师会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发展需求设置活动目标、制定活动内容,计划性地将抽象的品德具体形象化,引导幼儿建立品德认知结构、获得品德情感体验、规范品德行为表现、培养品德意志形成。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品德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成长为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教师与家长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试图通过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获得学习兴趣,有成就感。作为现代教育的两大支柱———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的和谐统一是大势所趋。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在着力研究东方基础教育的优点,希望能在保持传统人文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寻找一条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科…  相似文献   

7.
于秀明 《成才之路》2012,(18):68-68
《品德与生活》课侧重青少年的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强化《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要创设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设计评价方案,检测学生发展,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完善,所以必须要重视小学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品德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文章分析了小学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渗透,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9.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完善,所以必须要重视小学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品德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文章分析了小学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渗透,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10.
<正>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儿童心理,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从而培养出品学兼优、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课提倡"活动、综合、开放",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具有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主题性游戏是低龄学生德育的重要形式,在低龄学生德育工作中渗透主题性游戏,其基本原理是借助低龄学生喜欢的游戏学习方式,调动低龄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尊重低龄学生的发展特点,利用低龄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好动心理,为低龄学生创建寓教于乐的游戏氛围,并充分发挥游戏活动优势,培育低龄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低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是进行孝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提出让孝德教育走进品德大课堂的几点建议,力求走进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心怀感恩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3.
温生彬 《学周刊C版》2019,(9):101-1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品德学科教学也改变了以往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更加注重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如果品德学科教师能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在品德课中精心设计心理辅导体验活动,巧妙运用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用心感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基本的道德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育人先育德,因此,加强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育,是其他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考虑到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教学中,让小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自身的成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5.
帮助学生培养纯洁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而让学生拥有良好品德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社会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正确引导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一个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很好地带动课堂氛围的老师,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有非常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自然就是传授知识,而育人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立德树人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美德,将来成为一个为国家做贡献的人。很多调查结果表明小学时代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将影响到学生的整个人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社会和家庭负责,就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品德。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进步使得小学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基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关注品德教育,让学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品德教学和社会的关系,重视小学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王开宇 《教师》2014,(9):52-52
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改进教法。本文分析了小课题研究活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意义、现状以及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20.
郭华 《云南教育》2004,(31):7-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更要注重培养人的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让人充分领悟和体验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然而,审视过去的品德课堂教学,不难发现由于学生主体参与性不强、教学设计单一,导致学生只能枯燥、乏味地接受教育,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改变这样的课堂教学状况,需要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