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容美纪游》是清代学者顾彩于康熙四十三年前往容美所作的一部游记。此书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游记,它以自由书写的散文为主要语体,对容美的山川景物,历史问题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作了生动的叙述。书中以散文描绘景物,富有浓郁的诗意,顾彩以作诗的形式结构篇章,文中有诗境,正是在这种散文叙事特色下,造就了《容美纪游》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土家族与中央朝廷保持良好关系,离不开土司对中央地方关系的悉心经营.以容美土司为例,武陵地区土司利用朝贡机会以特产投上所好,利用军功表达忠心并体现重要性,利用金钱开道和以文学交友,成功结交皇帝和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本民族的大发展.一旦土司丧失与皇帝、高级官员的私人情谊这种纽带关系,生存环境势必恶化,危及统治.  相似文献   

3.
康熙四十二年(1703),无锡文人顾彩受邀访问容美土司,他惊奇地发现:清廷禁演的戏曲《桃花扇》竟然在土司衙署内隐蔽演出。该事件既与容美土司热爱戏剧的传统有关,也与容美土司与主体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有关。其共同体意识蕴含了容美土司对内地经典艺术文化崇拜的表层意识、拥护大一统正统国家的深层意识、与明王朝创造辉煌历史的共同记忆以及对已灭亡的明王朝国家的怀恋。戏曲《桃花扇》的“明喻”与容美土司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双向奔赴,转化为土司对国家、中华民族认同的集体仪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象征传统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隐喻文化,《周易》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极为典范的意义。它奠定了隐喻象征这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基础,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立象以尽意”的审美传统,发明了中国传统艺术“仰观俯察”的创造法则。然而,尽管象征在本质上是隐喻,但却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与隐喻并不完全等同。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意象在文本中出现次数的多少,一个意象是否具有清晰的主题意义,隐喻或象征所涉及的两类事物在性质上的不同等标准对二者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的理解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理解有过阐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解释隐喻的意义,都离不开语境的作用,语境作为语言存在的载体,制约和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语境并不是预先给定的一系列静止的因素,而是动态的,是入对与语言使用有关的知识的认知化概念化的知识结构。本文以《红楼梦》隐喻为例,从语言、非语言、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语境对隐喻的理解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由于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翻译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借鉴前人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中的文化因素,并摘取《红楼梦》中几个典型隐喻的翻译为例,重点剖析了概念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直译即保留原语中的喻体;意译即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进行喻体转换;文化喻体直译并增加内涵解译.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重要的著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在著作中,有很多关于梦的描写,并在梦的描写中充满了隐喻特点。在本文中,将就"梦"的隐喻叙事为例对《红楼梦》隐喻叙事特点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写作指导】我的空间(作文题详见本刊2007年第12期第21页)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首先着眼点放在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空间,物质的空间,现实的空间,精神的空间等等。其次是我,它对空间的归属人作了限制,也就是我的心理、我的情感、我的思想都应该在文章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化,戏剧翻译也成为了国际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戏剧文本的翻译类似于小说和诗歌的翻译,不仅涉及到原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转移,还涉及到文本语言以外的诸多元素。而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美国华裔作者们,他们翻译的戏剧作品将会有不一样的研究价值。基于此,以赖声川著名话剧《暗恋桃花源》自译英译本为个案,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华裔文学中的戏剧翻译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张晋尧 《现代英语》2023,(13):90-93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在各类文化作品中常常出现,并在各类翻译难题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以中国古典文化经典《道德经》为例,通过分析林语堂所著英译本中的汉英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揭示隐喻翻译背后的文化考量与策略,探究其译文如何达到“美译”之境,深入探讨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论语》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哲学思想典籍之一,虽然用的是古汉语这种与西方全无渊源关系的文字系统写成,然而翻译成英文后仍能为现代西方人所接受甚至流行,这证明了这些文本的世俗性以及人类思想的普遍性。西方哲学的隐喻认知理论认为,与修辞格领域的比喻有所不同,隐喻不是用来表达已经形成的思想,而是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力量,引导思想观念的形成。本文作者力图通过解释隐含于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中的物象,来了解这些概念意义的潜在范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结构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使人们对大自然及各种抽象的活动产生具象认识。文章对1991年罗竹风版的《汉语大词典》中以"心"开头的词语进行了统计,并从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说明了隐喻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与诗歌的紧密关系造就了隐喻的文化解读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句以及文本的不同层面来探讨诗歌中隐喻的文化解读,并进一步研析在隐喻的不同文化解读中译者如何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间的疏离进行处理。实际上,对诗歌隐喻的文化解读是一次再创作,它使得原词隐喻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意义,而译文读者则通过隐喻的解读增进了对诗人和诗词的世界的领略和认知。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红楼梦>章回目录隐喻为例,探讨自洽原则在单聚焦隐喻解读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大量实例的解读,我们认为,自洽原则在单聚焦隐喻的解读中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提出,由于单聚焦隐喻目标域呈隐性之特点,受喻者解读这种隐喻需要相对于解读显性目标域隐喻更多的知识背景和更强的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些专家学者对隐喻的理解发表了很好的见解,文章拟在此基础上以《红楼梦》中的隐喻为例,阐释这些观点的可行性及在运用中的利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题隐喻三个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原著和霍克斯译本中薛宝钗诗歌的典型隐喻,探讨在概念隐喻模式下隐喻的文化对等度。  相似文献   

18.
以认知语言学中Lakoff&Johnson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选取明代戏曲《牡丹亭》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隐喻分类,指出《牡丹亭》中出现的隐喻包括景物隐喻,人类隐喻,情感隐喻和人生隐喻。通过上述隐喻使戏曲人景描写相得益彰,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心境,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涵。对《牡丹亭》隐喻研究有益于从全新视角鉴赏古典明代戏曲的丰富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既达意又符合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的词句,这便给小说英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借用认知隐喻理论探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简要概括隐喻的发展历程和映射机制,分别探讨目的语有对应源域以及缺失对应源域的情况,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药》译本中的例句,提出并具体分析文中提出的对应和转换两大类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1108首山东民歌的梳理,共发现113处明显的隐喻用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根据始源域的区别,这些隐喻可以分成:来自生产及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隐喻、动植物隐喻和源自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的隐喻。这些隐喻,极大地丰富了山东民歌的歌词表达,使很多歌曲主题内容表达得更加贴切、鲜活、易于理解,体现出山东地域文化特点。这些歌词中的隐喻是山东人民基于自身的体验创造、总结出来的,证实了隐喻的体验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