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吴世玲在文明社会里,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美。“美不仅令人恰情悦耳,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美还能美化人的仪表,净化人的心灵。没有美,人就会愚味无知.冥顽不灵。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是一刻不能离开美。没有...  相似文献   

2.
到广东中山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中山实小)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便是校园中那无处不在的纯正而清新的教育"本味"。如何回归"本味"?往简单了说,就是让教育像教育,做教育本该做的事;就是一刻也不能忘记"学生是人"、"人即目的";就是使"工具"让位并服务于"价值",最少异化,最少功利,最少杂质,去除冗余,摆脱羁绊,直奔主题─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怎样捕捉教育契机陈俊融教育过程变化不定,教育对象千差万别。作为教育工作者,既应该讲究教育技巧,又要善于捕捉那不容忽视的教育契机。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那年中秋节晚上,月色溶溶,校园里许多教室相继传出了“欢度中秋”的欢声笑语。原本没做任何准备的我班学生...  相似文献   

4.
怀着对母校的特殊情感,我走访了阔别多年的厦门双十中学。走进坐落鸿山之麓的镇海老校,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还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因为30多年前我就在这里就读和实习。而来到位于五缘湾畔的枋湖新区,那舒适而优美的教学环境、气势非凡而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好似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让人有一种步入校园如置身于花园之感。  相似文献   

5.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每当校园里洋溢着孩子们这阳光、纯美的歌声。内心总是充满着憧憬、自信和力量.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引起联想和思考,我们的教育不也正如此吗?教育在学校.在社区,在田野,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里.更是蕴含在我们每位教师一言一行的每一个细节里。  相似文献   

6.
马飞 《宁夏教育》2011,(9):69-70
近年富二代在校园驾车撞人事件时有发生,学生自杀和离家出走的报道也常见于报端,另外,在校园里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使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教育是否在追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和学业成功的过程中更多一些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对学生个体心灵的关注。否则,这样的教育就会使人逐渐放弃对可能生活的"应然"追求,放弃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只把自己逐渐塑造成简单的生产工具,使自己成为整个生产流水线的一个被动的环节。那这种教育至少是残缺的,甚至  相似文献   

7.
1.想谈成功与失败。总的看来,应该说新中国的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近年来,高校里的恶性事件,不时在报纸上刊出;中小学校园里也不断有那些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更有甚者那就是清华北大这样名牌学校毕业的才子也曾卧轨自杀。还有的在家里,因不能承受家庭压力、高考压力,失去理智,残杀自己亲生父母的事件。这怎能让人不痛心吗?高兴得起来吗?尽管这是微乎其微的事情,但是,你说这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究其原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怨社会怨学校怨家庭怨老师怨学生?还是怨……我茫然不晓。  相似文献   

8.
教育如春     
梁好 《贵州教育》2009,(23):44-44
课间,猛然抬头望眼窗外,不禁为之惊奇。就在前两天,我还在办公室里抱怨,春天已经到来,而校园里却见不到半点绿意。然而就在今天,还是眼前的那片空阔的土地,却再也不见当初光秃单调的灰黄,点点绿色已经点缀其间,虽然那绿色很淡,却透露着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2009年,在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与投入下,中国教育信息化借风借力,进一步得到发展。这一年里,好消息不断出现:IPv6大规模试商用快马加鞭、校园无线箭在弦上、高性能计算中心风起云涌、信息化整合重下力度。但坏消息也时有传来:网页挂马扰乱校园Web服务、M1卡破解危及校园一卡通、校园CIO机制遇重重阻碍。  相似文献   

10.
还给校园一片情(散文)柴亚娟每当太阳刚刚升起,朝霞满天的时候;每当鸟儿在林梢飞来飞去,叽叽喳喳欢唱的时候;我在校园里漫步,漫步中沉思:校园,情悠悠!回首自己留给校园那一串串的脚印,不免一阵阵激动。这,是我耕耘的乐土;这,是我事业的花坛;这,是我生命的...  相似文献   

11.
那薇 《下一代》2012,(4):14-19
“教育唯真,和美唯家”,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家,相信是很多校长的梦想,也是我努力践行的“真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每一个家长都能收获教育的成果。让走进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在这所校园里,有一种力量在浸润自己,每一个人都那么舒展、快乐。”而这种力量,就是我要努力为之的“大气”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沔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可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生命力的底线,爱是教师职业生存的至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于洪 《山东教育》2005,(10):61-62
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人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近年来,一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主张要加强“挫折教育”。有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舆论里充满了“挫折教育”的呼声,  相似文献   

14.
阅读《朱永新教育文集&;#183;享受与幸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时,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朱永新先生一定会在这本书里帮助我们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设定享受教育与享受幸福的起点?如何抵达那享受与幸福的终点?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人类中的个体,之所以有对教育的需要性,就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由细节累积。在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捕捉到让人感动的画面:一名小学生在放学时,从安静的校园里走过,发现一个教室的灯没关(很明显,那不是他所在的班级)。他赶紧跑过去把灯关了,才放心地回家。这样的细节也常常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教育氛围,能促使孩子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咪而归。”这是孔子在2000多年以前提出的快乐教育。草长莺飞四月天,正是中小学生春游的好时节。然而,如今的春游越来越走样和“简单”,有的学校到附近公园景点凑合着玩两三个钟头;有的联系另一所学校,两校聚在一起搞联欢当春游;有的干脆就安排在校园里“模拟春游”;“春游就是‘零食大会餐’”。不少师生为此纷纷发问,如此成了“鸡肋”的集体春游,还有必要再搞下去吗?怎样组织春游才更有意义?你们学校是如何策划春游活动的?春天里,你们学校还组织了哪些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18.
说起学习英语似乎人人重视,看看那名目繁多的英语学习班,日渐庞大的英语学习队伍,的确让人欣慰,可是校园里的学生为学习英语忙得焦头烂额而成效甚微。细细分析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李祖超 《教育探索》2001,3(9):25-26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教育理论作指导,而教育理论是教育科研的产物   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有科学、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列宁也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2]“不把理论看作首先是、最主要是行动的指南,那就大错就特错了。” [3]因…  相似文献   

20.
《今日教育》2004,(2):19-21
历史永远定格在2003年6月11日,三峡大坝以力抵万钧之势,成功蓄水至135米高度,万古奔流的峡江惊涛化作悠悠平湖的清澈涟漪。这一天,世世代代坚守在三峡库区的一线教育者们见证了教育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的分界:旧日的校园随江水逝去,拔地而起的是孕育着理想和希望的新城。这一刻,故土难离的眷恋和壮志同酬的憧憬交替重生,它预示着,经历了心灵考验和抉择的库区教育工作者将迎来职业生涯中最艰难同时也是最辉煌的历程,而千年以来传承华夏文明,滋润巴渝沃土的三峡教育。也将以博大的胸怀和全新的姿态屹立于时代的湍流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