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向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容忽视。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尝试提出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整合历史教材资源;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学生来说,初中历史是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培养其创新精神。文章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育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唐波 《学周刊C版》2020,(2):50-50
文化自信是国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可,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扬者——语文教师,在培育高中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应从学习欣赏、有效训练、实践活动三大视角着手,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4.
艺术类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并建立有效的培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不足、文化自信培育受外来文化冲击、文化自信养成受社会风气影响等。文化培育机制分为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三类子机制,机制内容涉及课程设置、制度完善、督导跟踪等多种方式。要从源头出发构建激励机制,紧跟培育过程构建保障机制,关注培育结果构建制约机制,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盘活不同的文化资源,拓宽文化教育途径,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漫漫历史长河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历史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找准教学结合点,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7.
席宇 《考试周刊》2022,(51):163-166
在近些年的教育行业改革政策中,尤其是2022年开始落实的新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际各阶段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对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其基本的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并通过相关的学习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与掌握。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文化自信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所占据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引入,在丰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同时推动学生逐渐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对初中历史课堂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历史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进行了研究,期望通过有效的研究,能够深化教师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从而完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最后,文章从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认识、科学管理机制创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确保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得到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9.
肖琴 《成才之路》2022,(3):129-131
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对促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文章分析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面临的困境,探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其中,以此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正确“三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本文主要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并助力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民族传统体育视域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有效性,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思路和路径,为学生带来更良好的体验,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90):135-136
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的作用在当前阶段开始逐渐体现。作为一名初中生,需要在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对其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掌握,以此来保障自身的精神世界完善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有效认知。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教育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获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渗透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知识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措施,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要明白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教师要认真研读历史教材,根据每课的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过去、把握今天、面向未来,让学生在历史教材中体会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学习发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可以不断发挥其在学生的思想文化传承和爱国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教学素质化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存在着教学力度小、教学方式不合理的情况。本文从历史教学对提升初中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入手,进而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践行文化自信,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神圣使命。笔者以初中历史《世界四大古文明》一课的教学为例,打破教材体例的限制,灵活运用比较视域,串联中外历史,在传授具体学科知识点的同时,凸显中华地位,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彰显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绘制了全新的蓝图。渗透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提升语文教学成效,而且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培育学生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扎实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突出文化育人思想,同步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语文核心素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放恒久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引导学生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对于促使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成才,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理解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短视频热潮的出现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与载体,同时,由于短视频内容存在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与逐利化等特征,如果缺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可能使得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面临着困境。在此背景下,要实现短视频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共生,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鼓励主流文化主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二是加强短视频与革命文化的相互融合,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三是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唐志红 《亚太教育》2020,(1):121-122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很多人开始忽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些传统文化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因此,本文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素质教育中,历史教学是重点教学阵地之一,教师要通过契合教学改革目标,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加强对历史的认识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本文结合具体例子对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