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构建了“反思型”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模式,该模式突出了新教师反思意识、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强调合作与信任,重视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张运用多种反思手段,促进新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新教师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虽然彼此相邻,但是社会制度迥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港澳教师教育合作历经试验探索、全面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发展阶段。经过30年的教师教育合作的协同发展,粤港澳三地在合作体制与制度、合作方式与途径及人才培养规格与教学计划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基于培育港澳青年学子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紧迫性,以及打造以粤港澳为核心的南方教育高地的现实需要,未来粤港澳三方将进一步协同创新,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体系、搭建四大平台和优化六大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卓越教师的实践引领。培养卓越教师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多系统要素的协同合力。本研究以探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基本逻辑为切入点,考察当前卓越教师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现状,提出了通过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来形成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体现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追求和制度设计逻辑,通过培养目标专业化、培养过程一体化、培养内容实践化的转变,旨在消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式封闭单一、机构各自为政”等突出问题。基于校地协同机制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校地多导师制、外部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经验,提出从顶层设计、协同机制、治理模式、保障体系等角度持续推进卓越教师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  相似文献   

4.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予了高质量教师发展的新思想、新方向与新路径。从教师发展的视角审视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强师之路”的现实隐忧,包括能力之困、发展局限、公平隐忧与治理偏差等方面。据此,提出相应的消解路径: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优化教育新基建“自主”建设;赋能教师数字能力转型,打造互利共生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培训资源开放共享,深耕分层分类的精准化培训改革;寻求积极差异与弥补数字鸿沟,探索协同联动教师发展模式;推动数据循证的教师队伍治理,优化治理偏差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基建在全面系统化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发挥支撑性作用。我国教育领域新基建依托“基建迭代”“范式转变”“生态重塑”等特性,通过拓展教育新动能、创造教育新供给和服务教育新需求,进而有效拉动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工作。但是,教育领域新基建在重塑教育生态系统进程中正遭遇融合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不高、教育组织数字化能力建设工作停滞、区域间可能形成新的数字鸿沟等挑战。应当推行积极差异政策,强化政府在整体设计、重点投入领域和重点地区等方面的责任,全面理顺教育新基建部署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应当重点推行融合型基建部署,处理“新旧”基建、“硬软”基建的关系,夯实教育的数字基座;应当着力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管理者和师生的数字素养,积极培育和传承教育组织的数字文化基因;构建智慧教育生态,谨慎地防止新的数字鸿沟出现。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的勃兴催生我国教师资格认证新变革。“师范专业认证结果与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直接关联”“公费师范生和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举措的出台可谓“机危”并存。遵循“标准为基”“发展为本”“实践为重”“协同为要”的原则,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高校应力求做到:加强标准建设,依据标准开展教师资格认证工作;明确考察内容,基于表现测评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构建评价体系,开发系列化教师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强化教学实践,细化对教学实践考核的指标和权重;尝试分级考核,探索促进师范生连续性发展的认定机制;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师范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导力量,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义务教育的内容和过程均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面对越发复杂的教育生态,要围绕教学质量,瞄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效激励教师的能动性。目前,义务教育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质量难以精准量化,教师职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教师单一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均难以完全实现“双减”政策的初衷。据此,要基于教师职业化发展规律,结合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诉求,构建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人事管理及晋升制度。构建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体系,提升教师发展的能动性和内驱力。提升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获得感,完善教师职业化发展的全面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历经60多年曲折发展的人工智能再次走向浪潮之巅。坚持人机协同的基本思想,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功能优势与教育业务场景有机结合,有望驱动整个教育新生态的塑造。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结构、教学模式方法、伦理道德水平及专业发展方式等带来冲击和挑战。为此,广大中小学教师亟需“修炼”人机协同育人能力、持续反思与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及选择能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学科领域合作能力等五项关键能力,以胜任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是湾区建设教育与人才高地的必由之路。当前,湾区基础教育协同面临着教师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学生联动机制缺乏整体统筹协调、微观操作性规则缺失和教育评价规则不一致的困境。要实现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共生的战略目标,可构建“四维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搭建湾区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平台,形成教师协同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创新形式丰富的学生协同合作模式,形成学生跨境合作交流长效机制;完善湾区基础教育协同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立体综合的制度保障机制;培育湾区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形成跨区域监测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0.
推动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作用。现阶段,成渝教师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着发展目标迷失、制度壁垒固化、协同合作浅表化等困境和挑战。以协同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健全工作体系、创新协同机制、解决关键问题,形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发展的组织层、机制层、实施层“三位一体”协同体系,推动两地教师教育从分工合作到一体发展转型,为区域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探索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达文 《青海教育》2002,(5):14-15
作为培养“培养人的人”,教师不同于其他物质生产者,应具有独特的专业技术能力,即执教能力。但在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技术特色还很弱,教师本身的执教能力也弱。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准症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 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总是围绕着教育的重要和教师职业的崇高,而缺乏对教师进行“教育对教师有着怎样严格的要求”的教育。另一方面,我国一直缺乏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这就难免造成教师的动力或压力不够。所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教育对教师的内…  相似文献   

12.
“1+X”证书制度下,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随着“1+X”邮轮运营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推进,提升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教师的邮轮运营服务职业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对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1+X”证书制度对该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新要求,从教师培训规划、专业群平台师资交流和激励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提出未来邮轮专业师资职业能力提升的改进方向,以期更好地完成“1+X”邮轮运营服务管理等级证书考核试点工作,拓宽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业倦怠感通过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状态,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相关研究注重对外部影响因素的探讨,缺乏教师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对职业倦怠感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基于1169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教师内外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对职业倦怠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倦怠感在性别、学段、职称和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内部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负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外部从教动机正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社会情感能力在内部从教动机对职业倦怠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革新教师引育理念、保留教师从教“初心”和提高社会情感能力,预防或缓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中国近代史”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围绕学校各级领导干部与教师合力育人的意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交流、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协作效果评估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等着力点,从完善学校党委领导的育人组织体系、构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交流制度、建立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制度、确立协作效果评估制度与激励制度4个方面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提升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促进乡村教师队伍优化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对四川省P县新生代乡村教师进行调研,研究发现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职业供给力、职业保障力和职业发展力三力促动的结果。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存在职业供给力不足和“下得去”的区域差异较大、职业保障力薄弱和“留得住”的结构性障碍突出、职业发展力欠缺和“教得好”的协同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需构建“回归乡土”的精准化引培机制,提升乡村教师职业供给力;构建“集体共创”的联动化留人机制,增强乡村教师职业保障力;构建“主体能动性”的长效化育人机制,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2条规定:“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第24条规定:“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国际上公认教师职业是一种“高尚的专业”或“专门性的职业”。因此,多数国家都是通过法定的资格认定与许可制度肯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与不可替代性,进而规范教师的培养模式、评价方式和物质待遇,以确保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之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虽然经过过渡性与变通性的…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新挑战的回应。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政府、大学、教师、学生、企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诉求与博弈要求新工科建设应解决好几个问题:新工科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新工科建设中的教师问题、“自上而下”改革与局部改革的选择问题、校企协同合作的问题。要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促进新工科建设持续发展,根本途径在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分类、分层次改革,完善校企协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杨泉良 《成人教育》2012,(11):47-48
教师教育是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教育,所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为了改变教师教育中教育教学对教师职业的游离的现状,教师教育应建立与教师岗位进行经常联系的机制,在所有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教师的职业观念,在打好教师职业基础的前提下,致力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研究生教育规模、导师队伍、学位点建设等多方面分析了京津冀三地研究生教育的差异和差距,指出京津冀研究生教育的差距和差异体现出三地协同发展具有共有价值,在理念、制度、规划上三地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利好政策之下,三地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筹协调机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第二要转换思维范式,打破省域意识,树立区域一体化意识;第三是明确三地的功能地位,走差异化发展战略;第四在举措上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多元管道。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时代,教育领域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学校发展质量的不平衡、评价的功利性价值倾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不健全、综合改革制度体系不完善。为此,应着力优化政策、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校际合作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推进学校公平发展;以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制度建设、能力提升、机制构建为抓手,推进“三全育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